李承仙最后遗作 敦煌壁画《药师菩萨像》被盗

李承仙最后遗作 敦煌壁画《药师菩萨像》被盗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许珍

全部洞窟进行编号,并抄录题记、拍摄大量石窟壁画照片。因伯希和能操汉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在取得王道士的同意后,将藏经洞中遗物全部翻阅一遍,重点在于选取佛教大藏经未收的文献、带有题记的文献和非汉语文献,廉价骗购大量的藏经洞文献中的精品和斯坦因所遗的绢画、丝织品等。这些收集品总数约一万余件。

  常书鸿、李承仙夫妇:

    守护敦煌数十年

    常嘉煌的父母,著名的敦煌研究专家、艺术家常书鸿、李承仙夫妇倾尽一生守护敦煌,被人尊称为敦煌的守护神。

    常书鸿生于1904年,杭州人,著名画家、敦煌学专家、第一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27年去法国学习法文和绘画。1935年秋他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十分惊奇,方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而且在国外引起了轰动,中国人却不知,他内心感到一种震撼。为了敦煌艺术宝库,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了祖国。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建议下,终于促成了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设想。常书鸿为首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担负起了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重任,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1943年3月27日,常书鸿肩负着重任,经过几个月艰苦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1944年的秋天,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之后的岁月直到1994年他去世,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事业。他的妻子李承仙1947年9月赴敦煌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从此开始了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事业中,直到2003年去世,一直为守护敦煌而努力。

    在常书鸿和夫人李承仙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组织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还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他们在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的同时,始终坚持艺术创作。李承仙除了与常书鸿先生合作巨幅油画《刘家峡水库》、《献给勇于攀登珠峰的同志们》、《激流颂》等作品外,还独立创作了国画《挤奶图》、《丝绸之路/飞天组画》、《天上人间共婵娟》、《敦煌舞乐》、《唐代飞天》等。李承仙在敦煌临摹北魏至元代的壁画共340余平方米,作品不仅在国内大城市展出,还曾赴捷克、印度、波兰、缅甸、日本、法国等国家参展。

    现代石窟艺术中心:

    开凿敦煌“新石窟”

    复原海外遗宝窟

    常嘉煌1950年出生于中国敦煌莫高窟皇庆寺,1994年,常嘉煌在父亲常书鸿弥留之际,承诺自己会继续坚守莫高窟。他说他正以自己的方式来继续父辈的事业。1996年10月,他和72岁的母亲、油画家李承仙一起在敦煌开始开凿现代石窟,用古老的载体把现在的文明留给后代。

    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建在距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西南33公里的党河古河床的悬崖上。

    据介绍,新石窟外貌要保持戈壁断崖状,只在沟隙间以钢结构玻璃罩相连形成阳光走廊,窟内墙和穹顶展现岩石质感,不加修饰,而地面却用大理石做得光可鉴人。新石窟还将利用现代环保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目前,敦煌现代石窟有一号窟——“海外遗宝窟”,二号窟——“唐代精华窟”, 三号窟“中日佛教净土窟”, 四号窟“藏传佛窟”, 五号窟“飞天窟”。

    常嘉煌对现代石窟艺术工程的构想:一是把被帝国主义盗往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北辰农民画入选奥运美术展 浓墨重彩奥运情
·下一篇文章:拖欠制作纪念册及邮票费用 陈逸飞遗孀已被起诉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artxw/087291524CJFI1C3BCEEKGGEBC2C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