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的圣人晏阳初
来源: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作者:佚名
陈鹤琴(1892-1982)一生的志向,就是让全国儿童都能身心健康,都能享受教育。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事业,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是从他的长子出生那天开始的。
“这个孩子是在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生后2秒钟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连续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断的哭了。”
陈鹤琴将孩子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来,成为科学研究的材料。在那个年代,孩子是家庭的“附属品”,没有家庭地位,谈不上平等和尊重。陈鹤琴的观察和分析,在旧中国是空前的。这个记录持续了808天。
3年后,陈鹤琴以他的观察结果写出了两本书———《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奠定了中国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第一块基石。而《家庭教育》在以后的80年中再版十多次,2006年,它还是排行榜上的畅销书。
当时中国的幼儿园都是外国人办的,都是洋人的一套。一天,陈鹤琴询问一个小女孩:“小朋友,你见过小松鼠吗?”她说:“看见过的。”“小松鼠有多大呢?”女孩双手比划了一下,两寸多的样子。陈鹤琴追问:“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女孩说:“在书上。”
陈鹤琴发现这样的幼儿园根本就不适合儿童,于是他在家里办起了幼儿园,这就是著名的“鼓楼幼稚园”,第一批孩子只有12个人。
陈鹤琴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尽量满足他们的天性,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工作”,亲自购置和制作玩具,开创性地把木偶戏引入儿童教
育。鼓楼幼稚园从一开始就立意冲破旧式幼教制度的束缚,是现代中国幼稚园教育模式的试验田。
当年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话: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陶行知是乡村教育的圣人,晏阳初是平民教育的圣人,黄炎培是职业教育的圣人,陈鹤琴则是儿童教育的圣人。
1940年,陈鹤琴应邀去江西办教育。他在江西泰和的340亩荒地上,和师生一起开荒、筑路、盖房,办起了一所没有围墙的新型学校———“江西幼稚师范学校”。“幼师”的校牌横挂在两棵高大的松树中间,写着“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就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著名观点。
陈鹤琴曾说:“假如有人问我:‘你来生愿意干什么?’我说:‘我还愿意做教师。’要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我太喜欢孩子。’”
陈鹤琴、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被人并称中国教育界的四位圣人。陶行知是乡村教育的圣人,晏阳初是平民教育的圣人,黄炎培是职业教育的圣人,陈鹤琴则是儿童教育的圣人。
·上一篇文章: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的圣人陈鹤琴
·下一篇文章:无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jymj/149270350IC3421KB8F0B51AKDK1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