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救救中国孩子!

柯领:救救中国孩子!


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柯领

  二、家庭教育要在“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一教育原理的主导下立体地展开

  如何由“溺爱专制型”走向“民主型”,实现中国家庭教育的战略转型呢?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大思路:

  首先,国家要建设更多高质量的可供人民自由选择的高等教育资源,改变高考模式与应试教育体系,为孩子与学生们创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其次,父母们要放松、放松、再放松,不以分数与学科成绩论高下,要放弃“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而转变为“望子成人”的教育心态,不管成绩好与坏,主要给孩子以赏识为主,以鼓励为主,鼓励与赞美要远远多于批评与指责。第三,家长要掌握一些培养孩子的教育规律。由于儿童阶段是铸造独立人格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要与家长密切合作,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儿童在吃、穿、住、行、用、玩、学习与选择等方面的独立生活能力,竭尽全力地帮助学生们学会自助。一定要记住,老师与家长对学生与孩子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事实上,在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方面,家庭教育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从3—4开始,要让幼儿独立吃饭、洗澡、洗屁股、漱口,洗衣服,打扫卫生,引导他们在吃、穿、住、行、用、玩等方面尽量以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培养幼儿应有的独立生活能力与独立选择能力。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因为孩子毕竟还小,他们的选择不一定正确。”的确,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这就要求父母在尊重孩子选择权的同时,还应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不过“辩别”能力也只有在选择的实践中培养。因此,最好的培养办法还是多为孩子提供“自作主张”的机会。星期天,最好让孩子办一天伙食,吃什么、怎么吃,都由他去操心;孩子需要添置衣服了最好在式样、颜色等方面由孩子作主;学习上遇到困难了,父母就应帮着出主意,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还得孩子自己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斗、走一段弯路,但选择的能力却会在一次次的选择尝试中不断提高。当然,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并非是推卸责任,而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渐渐成熟起来。为此,父母要尽可能掌握以下家庭教育的策略:

  1、家庭教育要在“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一教育原理的主导下立体地展开。教育是什么?事实上,教育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孩子形成极积的自我意识、形成高级的美感。总的来说,家庭教育主要有两大策略:一是防御策略,二是进攻策略。家长首先要采取防御策略——在孩子生命开始之初,最重的是要防止孩子的心灵世界被精神污染,要尽可能让孩子的心灵接触自然美与艺术美的东西。在孩子12岁以前,也就是孩子的心智还没有成熟以前,他们还不懂得如何选择,内心世界很容易被花哨的东西所败坏,使价值观停留在浅薄的层次,这时,要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功利性十足的大众文化的电脑、游戏机、电视、电影、广告、杂志等,或者要有严格选择性与限制性地让孩子接触电脑、游戏机、电视、电影等,要在高雅文化价值观的主导下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家庭的内环境要安静而又优雅,要造成一种学习与阅读的氛围,让孩子主要通过听优雅的儿童歌曲与阅读童话和好的文学作品来建构心灵,让他们在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气氛中生活,并有很好的榜样让他们模仿,要特别保护孩子周围的生活环境,避免出现孩子模仿不该模仿的不良行为,这样的环境就能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其次,家长还需要采取进攻策略——在孩子生命开始之初,千万不要向孩子灌输太多的知识,要让他的头脑“空”着,对书本知识的求知有一种饥饿感,不要给孩子以太多的学习任务,要让他尽性地自由玩耍,让他在没有学习任务的放松的状态中,把他的生命引向到玩耍、体育与艺术的种种快乐活动的体验之中,正是在这种种快乐活动的体验之中,儿童的内心世界经受了考验,确定了它的方向、品性与多向度发展的空间。从宏观上看,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用玩耍、体育、劳动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文学、美术来陶冶心灵。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一教育思想应作为画龙点睛的灵魂,贯穿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玩耍、体育、劳动使人“野性”,音乐、文学、美术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强大的精神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好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的。这就是教育的普遍法则。在这里,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要尽量用“经典”文化的价值观来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要尽可能把孩子的感觉引向到欣赏高雅的音乐、文学、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人类“美、真、善、爱”的美好价值观就这样通过经典作品不知不觉地传递给了下一代,成为引领孩子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精神力量;同时,父母还要让孩子学会自主建构自己的人生,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生活能力,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许多“自己作主”的机会,让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在自己作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

  2、要选择“民主型”的家庭教育风格,而不是选择“溺爱专制型”或“溺爱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的家庭教育风格。民主型的父母更象是一个励志教练,要全心全意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与长处,并千方百计去赞美与培养孩子身上的这些优点与长处,以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与成就感,让孩子在宽松的家庭氛围里、在自由选择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角色,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秘密。要记住,每一个人的“幸福点”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探索。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英雄,做好父母与老师的秘诀就是要尽量唤醒孩子内心的这个英雄。家长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对话、倾听与赞美来尽可能把孩子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奋斗的意识”从内心深处唤醒,而不是去强迫执行。不要计较分数与学科成绩的好坏,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与冒险,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和多多赞美,鼓励与赞美要远远多于批评与指责。当看到孩子有了“自主学习与自我奋斗”的冲动以后,家长能做的就是像拧水龙头一样让这种冲动汨汨地流淌出来。家长的角色更象是导演,不是去指导而是去引导,引导孩子走向自主学习与自我奋斗的境界。要充分地信赖孩子从内心里面向外部溢出的成长的力量,去打开他们的水龙头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不要代替孩子做出生活的选择,要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做出选择,可以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

  3、要在疼爱与管教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只要对孩子身心健康有极积促进作用的,就应极积鼓励与支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满足,但对孩子身心健康有不好作用的,就应立即阻止,要树立家长的权威。对孩子既要充满爱心,又要不失理智,懂得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能够巧妙地将理智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拒绝或阻止孩子不恰当的要求和行为时,应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绝不能简单粗暴地诉诸大人的权威。

  4、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父母要知道,每一个人的心性与生活的愿望是不一样的,“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精英,这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是精英永远是少数,大多数是平凡的普通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以孩子的幸福为中心,教导孩子象陶行知说的那样“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而做人中人”。当孩子成了高中生,一种自律性与极积向上的人生观还没有培养起来,孩子只想成为一个普通人而不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精英,或者孩子不想学习成了一个大众文化的过度消费者,或者成了一个穿着打扮怪异赶时髦的追星族以后,父母要明白自己的价值观可能与孩子存在较大的差异,既然不能改变自己,那么就应该宽容地对待孩子,让他们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孩子不是“物”,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有自主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父母只能极积引导而切不可横加干涉。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身高、体重,有他的志趣、爱好,有他的长处、短处、他的道路主要由他自己来决定和选择。当然,由于孩子知识经验的不足,看问题的不全面,父母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父母该采取何种方式与子女交流。

  5、这里,我们要尽可能防止“溺爱型”家庭教育风格培养出来的“娇生惯养”型的孩子的出现。过分的溺爱,使得家庭中“权力”转移,孩子成了地地道道的“独裁者”。这类孩子行为上带有显而易见的特征,一般说来,有以下10种:(1)不是高级的,坚决不要 (2)不断追求新的刺激 (3)做什么都是虎头蛇尾 (4)最在乎“人家怎么看自己 (5)情感没有随年龄而发育 (6)对东西毫不珍惜 (7)对自己的错误,惯于原谅,对自己的行为,惯于放纵 (8)不诚实 (9)办事能力很成问题 (10)对未来没有目标。

  父母容忍,放任孩子为所欲为,“谁的话我都不听,我想要,发发脾气,东西就可到手”。这种思维定势不会在孩子身上消失,只会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而变得根深蒂固。一旦孩子长大成人,与外界接触,与人打交道,后遗症就会一一显现,使他们遇到比普通人多得多的生活挫折。这种“娇生惯养”型的孩子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配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就会渐渐把毛病改掉的。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尽可能帮助孩子建立“主人的自我意识”。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柯领:解答“钱学森之问?”——重建中华民族的教育文明
·下一篇文章:钱文忠:我不相信中国的教育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jysk/1492118193979F35BIBF1389AAGA2E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