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藏:晚明画家张复的实境山水画
来源:中国儿童文学网 作者:杜娟
2。中年之作:《西林园景图》册
万历八年(1580),张复刚刚初步中年,即被无锡的世家望族、着名乡绅安绍芳请托为其家族园林西林作画。西林,位于无锡城外乡间[25],是安绍芳的曾祖(一说祖父)、着名书画鉴藏家安国于嘉靖年间依山傍水所建,至安绍芳时再加整治,成为江南地区颇富盛名的私家园林,张复为之精心绘制了《西林园景图》册,描绘了西林中三十二处各具风貌的园林景致。其中《雪舲》(图12)一幅在左上方自题云:“万历庚辰为茂卿先生写西林三十二景。张复。”钤印三枚,款识下方为朱文长方印“元春”、朱文方印“复”,画幅右下角为朱文方印“吴下张复”。万历庚辰为万历八年(1580),茂卿先生即园林主人安绍芳。
图12 张复,《西林园景图》册之《雪舲》,纸本设色,纵35.8厘米,横25.6厘米,无锡市博物馆藏
这套《西林园景图》册今仅存十六幅,但足以了解张复中年初期的绘画情况。首先,《西林园景图》册的布局延续了张复喜用裁剪法表现近中景的特点,但更加富于变化,对空间层次的表现处理得更为娴熟自如,每处园林景致或以山景为主(图13),布局饱满缜密;或以水景为主(图14),构图疏简空灵;或山水交融(图15),布陈疏密有致;亭阁、树木、人物错落其间;此时的张复,不仅善于以截景之法描绘园林一隅人工营造之美景,也注重以全景之法呈现园林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之佳境。
图13 张复《西林园景图》册之《荣木轩》,35.8x25.6cm,纸本设色,无锡市博物馆藏
图14 张复《西林园景图》册之《素波亭》,35.8x25.6cm,纸本设色,无锡市博物馆藏
图15 张复《西林园景图》册之《空香阁》,35.8x25.6cm,纸本设色,无锡市博物馆藏
别出心裁的是,若干单幅的园景之间有着隐约的呼应,如《空香阁》(图15)、《上岛》(图16)、《花津》(图17)、《雪舲》(图12)四幅园景中,均可看见水面上的曲桥朱栏,暗示出不同场景间的空间关联。而《空香阁》与《雪舲》分明是对同一场景不同主题及其季节变化的描绘,张复巧妙地利用了空间与时间的转化,将园景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意趣,令观画者兴趣盎然,亦彰显出张复在构思立意与画法上的日渐成熟。
图16 张复《西林园景图》册之《上岛》,35.8x25.6cm,纸本设色,无锡市博物馆藏
图17 张复《西林园景图》册之《花津》,35.8x25.6cm,纸本设色,无锡市博物馆藏
其次,《西林园景图》在画法上比《水程图》更为精致秀逸,虽然画中点景人物与禽鸟的刻画依然粗简,但在姿态神韵上更见匠心。在设色上,画册采用了浅绛、水墨、小青绿等多种方法,风格清丽;而色彩的丰富变化,皆是依据物候的不同,展现出春夏秋冬迥然异趣的意境。
可以看到,这套册页在风格上呈现出转益多师的多种面目,《遁谷》的苍劲笔墨与横点密皴显示了对巨然、米芾、高克恭等大师的宗法,《层磐》中披麻皴的使用与浅绛设色显示着对董源、黄公望等大师风格的继承,《深渚》的一角半边布局显示了马远、夏圭的影响,《石道》的纵放笔法与厚重墨法显示了对沈周的效仿,而《壑径》《荣木轩》等清雅的设色与秀逸的风格则昭示了对赵孟頫、文徵明,以及老师钱榖等前辈的学习。这些风格各异的绘画面貌,一方面体现出张复善于广师博采的努力与才华,一方面也说明了其绘画还存在未能突破前人束缚从而形成自家面目的局限。
出于对自家园林的喜爱,安绍芳与友人一起为西林精心选出了三十二处景观,赋诗吟咏;不仅请张复一一图绘,还特请友人王世贞为之作记。王世贞早已听闻友人赞美“无锡安氏园之盛”[26],故欣然前往游览,作《安氏西林记》。在园记中,王世贞对三十二景再选出“尤胜者”予以描绘,“凡丽于山事者五,丽于水事者十四,兼所丽者三”[27]。其所举二十二景与今日所存张复十六景图只有部分相互对应,可以进行比较与互证。如《风弦障》一景,王世贞写道:
曰风弦障者,高坪直上接于胶,下瞰诸水,长松冠之,风至则调调刁刁鸣,故曰“风弦”也。[28]
胶,即胶山;调调刁刁,指树摇动之貌。王世贞形象而精简地勾勒出此一景致的环境特点与景名所传达出的神韵。张复的《风弦障》(图18),则很好地描绘出这一景致:高坪上一排高拔的长松,背依胶山,俯临流水;为了表现出松树发出的风鸣之声,张复以飘动的云层加以暗示,构思可谓巧妙。
对于《遁谷》一景,王世贞写道:
曰遁谷者,降胶而凹却,入水深,佳处也。[29]
文字描写极其简洁,而《遁谷》(图19)一图则具体而微地呈现出真景实境:伟岸的高山之间夹着一道深谷,树木、溪水、小桥、山径、房舍错落其间,的确是一处人间佳境。
王世贞对《息矶》一景,更是只有寥寥数字:“曰息矶者,可憩而息者也。”[30]张复的《息矶》(图20)以一二株树、水边孤台、以及独坐的垂钓者,将悠远恬澹的真境与闲适自得的心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图18 张复《西林园景图》册之《风弦障》,35.8x25.6cm,纸本设色,无锡市博物馆藏
图19 张复《西林园景图》册之《遁谷》,35.8x25.6cm,纸本设色,无锡市博物馆藏
图20 张复《西林园景图》册之《息矶》,35.8x25.6cm,纸本设色,无锡市博物馆藏
王世贞通过亲身游历西林、从而获得直观深切的感受,再动笔写下这篇园记;张复无疑也使用了同样的方式:通过亲身的游历、直观的感受与细致的观察,再对景写生,巧妙构思,最后以画笔将之描绘出来,很好地完成了这次委托。从现存画作来看,《西林园景图》册可谓张复实践王世贞倡导的实境山水画的又一硕果。
王世贞的园记大约作于万历九年(1581)秋,[31]虽然晚于张复作画时间,但仍可推测,安氏对张复的请托与王世贞的提携与推介不无关系。
同年春(1581),王世懋启程赴陕西提学副使任,张复不仅一路送至京口,还赠画为别。该画所绘正是王世懋即将自京口横渡之长江及所经淮河、汴水、黄河、洛水,直至潼关等沿途画境,王世懋记云:
万历九年春,余有关中之役,张子元春送余京口,袖出此图为别。其画境则自渡江始,历淮、汴、河、洛,抵潼关止。其画思则始宗黄鹤山人,中杂仿董北苑、黄大痴至赵承旨松雪终焉。大都穷研极构,尽平生所长,以暴酬德之感,翩翩可称合作矣。今人亲见张子行事不能异人,未便许超吴子辈,然后世有知画者赏之,当不啻拱璧也。万里单行,奚囊不办有他物,携此,时一展视,因为记颠末,使揽览者知画意所自云。[32]
由题跋可知,这显然也是一件以实境山水画为创作宗旨的画作,张复在画中展现出师法王蒙、董源、黄公望、赵孟頫等前代大师的多种风格样式,“大都穷研极构,尽平生所长”,王世懋因此给予了颇高的评价,同时认为时人对张复绘画的认识大多浅陋,故寄望于“知画者”能珍视之。值得注意的是,王世懋的题跋透露出此时张复的绘画仍处在转益多师的阶段,这一情形颇与《西林园景图》册相似,可以互为印证张复在进入三十五岁后的一段时期内,绘画正处于不断探索、努力融会贯通之中,尚未形成自家面貌。
前举《水程图》与《西林园景图》均为册页小幅,然而张复亦能作高轴大卷,王世贞的门人、学者胡应麟曾请张复为其书斋绘制了四幅山水《金华三洞》《少室三花》《二酉山房》《兰英精舍》[33],而王世贞在万历十四年(1586)前后亦请张复为其弇山园中新建的书斋芳素轩图绘大幅壁画:
沼之北,筑精舍三楹,因参同室之垣以壁,垩而素之,中三堵乞张复元春图《白莲社》,傍壁则陶征士《归去来辞》、白少傅《池上篇》。[34]
这间书斋是王世贞准备躲避园中游客打扰、静心隐居之所。张复为之所绘三幅壁画,均为避世隐逸的主题,其中画幅最大的就是《白莲社》,图绘在三堵墙壁之上,同时又在傍壁绘《归去来图》与《池上图》。有意味的是,慧远、陶渊明、白居易三位名士,都与庐山渊源深厚,而王世贞亦游历过这一名山,因而颇能与古代先贤心意相通。王世贞将如此重要的绘事交由张复,表明了对其能力的高度信任。弇山园今已不存,张复的壁画亦无从觅迹,但可以推想其宏大的规模,想见那些置身于山水园林中的隐士超然物外、风姿飘逸的绘画形象。张复的绘制,当有所本,在王世贞的收藏中也确有数件相关藏品,如赵孟頫的《陶彭泽归去来图》,钱选的《陶征君归去来图》,《临李伯时莲社图》、《池上篇》等等,张复极有可能观摩了这些藏品,作为借鉴。
万历十六年(1588)二月,六十三岁的王世贞在张复和长子王士骐的陪同下,履任南京兵部右侍郎。此行由太仓先至京口游北固山,又于大雨后登南京摄山游栖霞寺,[35]王世贞因体力不支未能登顶,张复则登临绝顶,饱览了江山之胜。王世贞游历山水,在领略自然风光之余尤对人文景观兴趣浓厚,访寻寺观,凭吊古迹,他屡次偕同张复出游,不仅在于督促其师法造化,观物取象,还在于引导其感悟历史文化底蕴,传达画外之意,使画作蕴含深厚的“士气”。
王世贞去世前一年的夏天(1589),四十四岁的张复又为之绘制了一组二十景的《山水》册,正是在这件作品的题跋中,王世贞对张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隆、万间,吾吴中丹青一派断矣。所见无逾张复元春者,于荆、关、范、郭、马、夏、黄、倪,无所不有,而能自运其生趣于蹊径之外,吾尝谓其功力不及仇实父,天真过之。今年长夏,为吾画此二十帧,携行梁溪道中,尘思为之若浣,因据景各成一绝句,题其副楮。复画貌山水,得其神,余诗貌复画,仅得其肖似,更输一筹也。[36]
王世贞认为中年的张复已经成为苏州画坛的中坚力量,所师甚广,并能“自运其生趣于蹊径之外”,即使在绘画功力上还与仇英存在差距,但画境格高,形神兼备。
王世贞得到这组二十景山水画册之时,刚刚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在赴任途中“携行梁溪道中,尘思为之若浣”,并“据景各成一绝句”。今画已不存,或能从王世贞的题画诗中揣摩一二,试举其中四首以示:
疏林带远色,危石激清籁;时有远钟声,窣堵在云外。(其八)
怪石露山骨,乔松吸云根;于焉聊一憇,可以清心魂。(其十三)
一带孱颜岭,苍黄晻霭间;浮云忽中断,界出米家山。(其十六)
高岩如被蓑,纷纷挂藤薜;下有青葱树,直上斗秋色。(其十七)[37]
万历十八年(1590)十一月,王世贞病逝于太仓,享年六十五岁;而张复高夀,又笔耕不辍四十年,创作精力颇为旺盛,终能在“晚年稍变己意,自成一家。”[38]
·上一篇文章:书法“雄浑”审美形成中的民族心理作用
·下一篇文章:胡润“全球艺术榜”公布 大卫·霍克尼居首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smjz/2053157338G9243FGDAA0KHG2BEK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