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灵魂的教育
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化 > 校园文化建设知识 >

做有灵魂的教育


栏目: 校园文化建设知识     |      作者:毛杰

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教育人”,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那么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做教育?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怎么做有灵魂的教育?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为什么要做有灵魂的教育
    2011年,从社会对“虎妈”、“狼爸”的热议到对“绿领巾”事件的抨击,从上海学生在国际PISA考试的大获全胜到北京的小学足球队以015惨败给俄罗斯的小学,从对“钱学森之问”的反思到对中学魔鬼训练营的讨伐,无不折射出教育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坚守,这一切的背后也反映出社会对我们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方式等等的困惑和质疑,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反观我们教育的现状:一方面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我们经常遭受社会的诟病,我们委屈地说自己是在戴着镣铐和面具跳舞,把一切罪责归结为教育体制、用人机制和家长诉求;另一方面从教育内部来看,我们尽管对“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等话语耳熟能详,也从心底知道应该那样做,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评价学校的质量还是以升学率为重要标准,检验学生的好坏还是以成绩为主要依据,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绑在高速运转的中招、高考战车上疲于应付的教练和斗士。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现象,早晨700在路上行走的除了晨练的老人就是学生和送学生上学的家长;深夜窗口亮着灯光的一定是那些家有学子的家庭;周日人头攒动的场所除了公园和商场就是各类补习班;学生上完校内的晚自习,还要上校外的补习班;为了一本等级证书,我们的家长领着孩子去学书法、学钢琴、学舞蹈;为了一块奥赛奖牌,我们的孩子拼命地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他们的确掌握了许多知识,但他们未必领略过什么是乐此不疲的兴趣、豁然顿悟的快意、悠然心会的体验。接受教育成了一种无奈,学习本身也成了一种手段。高考一结束,他们中的一些人,则将书本和练习册统统付之一炬,庆贺“苦难日子”的结束和“自由生活”的开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已经蜕化为急功近利的手段,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而成为以功利为本了。面对没有灵魂的教育,学生只能从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告终。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灵魂的教育呢?


     二、什么是有“灵魂”的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澳门大学时曾谈及什么是好的大学,他说:“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好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自己独特灵魂的教育,常常扭曲、变异成为别的东西。
      要追求有灵魂的教育,首先要寻教育之魂;要寻教育之魂,首先要解教育之义。从词义寻源: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作善也;教,即传道、授业、解惑;育,乃是饱含希望与情感、春风化雨式的从精神上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行为。
      对于什么是教育的灵魂,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称其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什么》一文中也指出:“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特长的准职业者”。著名学者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人文精神是什么?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素质教育的本质定位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今天我们的教育似乎迷失了自身的宗旨,迷恋于求知带来的功利之中,迷恋于稍有成绩就要包装的功利场中。学校本来不是工厂,却按照工厂的模式生产出批量的标准件;学校本来不是军营,却进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循规蹈矩的个体;学生本来不是动物,却被当作动物园的观赏物关在笼子了,缺乏灵性、失去自由。
      要追求有灵魂的教育,要寻找教育独特的灵魂,只有让教育从功利包围圈里突围出来,只有在赋予受教育者自由表达之天空、独立思考之能力的过程中,教育,才会真正成为“教育”。  
     我个人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启迪学生智慧。


     三、怎么做有灵魂的教育
     真正的、良好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教育如果有了灵魂,那么它必定引领受教育者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必定要求受教育者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不只是关注在校期间的“成功”,而且关注走上社会后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堆叠的高度,而且关注他们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涵养的厚度。
     教育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生命的成长。哲学家卢梭说过:“教育即生长”,一个人也许不懂得欣赏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但他仍然可以是一位好公民;一个人也许不懂得高等数学,但他仍然可以是一位好公民;一个人也许不知道兰姆的散文笔法,也不知道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他仍然可以是一个好公民……这就昭示了教育的内在真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应为生命奠基,成全每一个生命的灿烂,丰富每一位学生的精神花园,这,才是有灵魂的教育!
     教育必须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做有“灵魂”的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批“有知识和智慧、有目标和信仰、有规范和道德、有欲望和理想”的人,“人”的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校是增长人的智慧的地方,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焕发生命中最美情感的地方,是净化人的心灵的地方,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地方。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必须以一种宽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学生,用心的钥匙,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大门,学生才会有腾飞的希望。早在本世纪初,朱小蔓教授就曾明确指出:“育德是教育的灵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道德高尚的人,有灵魂和信仰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健康身心的“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只是过程,育人才是最终目的和结果。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团队精神的基本特征

下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校长的20条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