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棚里办展的农民书画家
来源:中山商报 作者:黄祖悦 吴雨骏
讲述人:杨宇文
讲述时间:2005年12月29日
讲述地点:横栏静如轩画廊
记录人:黄祖悦
图片摄影:吴雨骏
在麻袋的包裹下,他逐渐长大成人;在简陋的瓜棚里,他办起了个人画展;在艰难的环境里,他不舍不弃,孜孜不倦地追求书画的最高境界……他是横栏镇的农民书画家——杨宇文。
■采访札记
早在1998年,我就看到了有关杨宇文的“书法缘”的报道,那时没能引起我过多的注意。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农民热衷于书法,或者因为有一定的天赋,或者性情有些古怪;可是,走进“静如轩”画廊,我不得不对这位画廊的主人油然而生敬意!
车停在门外,我们仿佛已经走进了一片艺术的天地!透过透明的落地玻璃面墙,可以看到画廊内雅致的陈设。走进画廊,你会感到这里的生活全是艺术化的:一副根雕制成的功夫茶具;几张雅致的红木椅;各类装裱好的书法、绘画和木刻作品,摆放得自然、错落有致;整个画廊清新高雅,一尘不染。这里有不少大师的作品,有广东省的著名书画大师黎雄才、杨万深等人的作品,也有杨先生个人以及他亲自雕刻的木刻工艺品。画廊后,还有一个清静的雅间,书架上摆满了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书籍。
画廊内不仅陈设艺术化,生活也是艺术化的。杨先生一家人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艺术。我们见面的时候,杨先生正和前来接洽业务的老板们交谈着;他的妻子一刻不停地忙着装裱;他的父亲已经60多岁,也是书画品评的行家;而他的哥哥杨均炳是一家珠绣服装公司的领军人,也十分热爱艺术!
杨先生一边热情地给我们泡着香气扑鼻的功夫茶,一边平静地讲述着他的故事。他不仅年轻,而且是个典型的帅哥!一抹浓黑的胡须,衬着清爽的国字脸。人常说,字如其人,他的字飘逸洒脱而富有内在的气韵。
按说,作为一位年轻的艺术家,无论如何也难免有些志得意满的神情,可是,他却平静得如一泓秋水!他说,他只是对书画有兴趣。正是这高雅的志趣,决定了他不变的人生!从他一脸的平和,你会理解“宁静致远”的真正内涵!
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姊妹多,我被父母用麻袋包裹着带在工地上长大。受哥哥的影响,我在上学时就爱上了书法和绘画。哥哥也是书法、国画爱好者,看着他挂在房间的书画作品,我趴在神台前学着练习,居然也有滋有味。镇里曾经举办了一个书画展,竟然选用了我的作品六幅!当时的教办主任曾铁汉对我赞不绝口,从此,我的父亲便有了支持我的理由:“连教办主任都夸奖,孩子学习书画是好事!”可是,由于家里负担重,刚念完初一,我就不得不带着对书画的依依不舍而辍学。
1984年初,香港叶老板请我到他的厂担任服装设计师。那时,我每月可以拿到120元工资。麻袋里的生活是挣脱了,可是,没能上大学却成为我永久的遗憾。书法、绘画,没有一定的美学知识是不行的。为了弥补这片空白,中学也没毕业的我,只能借助字典、词典,看大量的书,时间对我来讲比什么都宝贵。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各种培训班,我从不去各种娱乐场所浪费时间。
两年后,我和哥哥在沙溪办起了自己的工艺厂,设计并制作珠绣服装。我们厂名声很好,香港明星汪明荃、赵雅芝,还有1984—1985年度的香港小姐,都穿上了我们亲自设计制作的珠绣晚装!灯光下的珠绣,熠熠生辉;商战上的成功喜悦,却没能遏制我心中的书画梦!无论白天有多忙有多累,只要晚上拿起画笔,我就精神亢奋,一直坚持练习绘画。因为生意上琐事多,不像书法让人宁静。1988年,我舍弃工艺厂,在富华酒店二楼开办了一个画廊。这个画廊,吸引了大批港、澳、台等地的书法爱好者。我白天卖书画,晚上摆地摊现场作画,一为赚钱,二为满足浓厚的兴趣。那时生意很不错,有时一天卖出3000多元。
可是,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一段时间,香港和外国的客户锐减,我的画廊也只好关门。1990年,我重新回到书案,开始了以书法为主的研究。
几年的书画生涯,囊中已渐羞涩,日子更加清苦。为了家庭的基本开支,我不得不打工挣钱。曾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可是,推销工作必须常年出差在外,不能练习书法,仅干了一天的我,硬辞掉了工作。如果常常出差而荒废书法,这个钱又有什么用?
1994年,我的运气很好。那一天,横栏镇举行龙舟赛,邀请市文化局的领导参加。其中一位领导曾跟随社教工作队到横栏,并住在我们的生产队,跟我的父亲很熟。看了我的作品,这位领导大加赞赏,并鼓励我举办个人书法展。不久,他还给我介绍了中国书法家培训中心主任张荣昇先生和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先生,我的书法大有长进。随后,横栏镇政府的几位领导也捐出3000多元,资助我于1997年在市图书馆举办个人书法展。
我酷爱书法,多年养成的习惯:每晚练习书画。对我来讲,一晚40张宣纸很平常,这样,每天的专项开支达到70元。为了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我不得不于1996年办起了养鸡厂和摩托车修理行。在横栏西冲口一块几十亩的荒地上,带着妻子孩子住在简易的茅棚里,棚外养鸡、养兔,还种上了金瓜、南瓜、丝瓜、水瓜、玉米、生姜、藤菜、通心菜等。白天在鸡场和车行间辗转,晚上书画创作,顾不得蚊虫叮咬。瓜棚中创作的书画作品曾获得“青春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可是,养鸡并不顺利,第一批饲养成功了,第二批遇到连绵阴雨,饲养失败了。1997年底,我的第四批8000多只鸡又一次饲养成功,生活的压力还来不及缓解,却突遇禽流感,鸡价大跌,又亏本了。我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买纸也发愁了。这时,许多的朋友伸出了援助之手,送来大批旧报纸、杂志;我的家人也支持我,兄弟掏钱买我的书法作品,他们也成为我的作品的珍藏者。
艰苦的生活并没湮没我对生活的乐趣。不少书画爱好者聚集到简陋的瓜棚里品书评画,市文化局也常有领导前来,瓜棚里常常洋溢着欢笑声。一天,我照例光着身子,穿着短裤,汗流浃背地创作,忽然听到瓜棚外传来高昂的声音:“杨宇文!”“我在这儿!”随着我的应声,来者站到我的面前,睁大眼睛,将我从头到脚打量了好几轮,才半信半疑地说:“你……你就是杨宇文?”原来,他是专程前来的中国书法培训中心张荣昇老师。后来,著名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在99岁高龄时为我题写了《静如轩》。瓜棚中的创作惊动了当时的横栏镇党委副书记杜玉华(现已退休),杜书记先后两次携荔枝和矿泉水来访瓜棚。那一天,杜书记欣赏着我的书画作品,感慨不已地说:“真是种瓜得豆呀!”他突发奇想:“你何不在这瓜棚里把这些‘豆’展出来,让水乡人民也开开眼界!”接着,杜书记兴致勃勃地为我亲笔题写了“‘种瓜得豆’书画展”几个大字,并当即掏出2000元,让我把这些书画作品全部装裱出来。
于是,我便忙碌起来,把几十幅书法和绘画作品请人全部装裱好,并悬挂起来,简陋的瓜棚内顿时生机盎然……瓜棚里的书画,吸引了远近的书画爱好者。瓜棚里笑声阵阵,大家品尝着自己亲自摘取的玉米、瓜菜等丰富果实,翻看着悬挂棚中的数十幅书画作品,赞不绝口;我的心早已被幸福包围了,泪水直在眼睛里打转……
瓜棚里的书画展,留下了我人生最难忘的一页;可是,几天后,我不得不含着眼泪与这段生活永远地告别了。因为荒地被政府收回,在上面建起了灯饰厂。
我又回家潜心研究书法了。有时各处转转,留意一些庙宇廊檐的各种雕刻,做工粗糙。我便想,我能把这一种艺术品打磨得更精细吗?也许又是一块可以填补的空白!于是,我跑到大涌的一些红木家具厂学习木雕。这四年里,木刻艺术继书法、绘画之后,又成为我的一个新领域。种瓜得豆,我又有了新的收获!
夜晚八九点钟以后,是我创作的黄金时段。夜里,我的精力特别旺盛,不知不觉又是一个通宵。几十年的创作,不仅留下众多作品,也留下了数不清的感动。深夜一两点钟,当大地都沉睡了,常常会有一个人悄悄地起床,轻轻地走进房来,默默地看我画画、写字,这就是我的父亲。
其实,我的父亲并不懂书画,他仅读过一年小学,但他却是我多年的支持者。小时候,见我学着哥哥画画,父亲就鼓励我好好学习,不安排我下地干活。那时,没有纸笔,我向父亲要钱买,父亲总是满口答应。因经济困难,几天也没能买回我要的东西,但父亲从不拒绝我的要求。从商海中回到家,整天关在家里练书法的那些日子里,不少人并不理解:“书画能当饭吃?”只有父亲依然用他最朴素的思想在支持着我:孩子写好字是好事!我养鸡失败后,父亲也常常会发现:“这几天怎么没见你画画呀?来我这里拿几百块钱去买纸,书画不能荒废!”几百块钱,又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虽然我已习惯了通宵达旦的创作,虽然我早已在自我想象空间忘却了夜的孤独和寂寞,但父亲的深夜关怀,还是让我心中热潮翻滚。我的泪就要涌出,却故意转过身问:“看不看得懂啊?”父亲对我的作品认真地点评着:“这幅好些,这幅……”可能是看得多了,父亲的评论居然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我心里暗下决心,有这么坚强的精神后盾,我一定要把我的画廊重新开起来。
经过多年的准备,2005年8月15日,我的画廊终于开张了,这画廊集书法、绘画、木刻工艺为一体,我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都由妻子亲自装裱。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静如轩——我的书画生涯终于迈上了正轨。
本月中旬送春联
近日,静如轩画廊正与横栏镇文联筹划一个“送春联”活动。活动日期初步定在本月16日,地点定在静如轩画廊和横栏镇文化广场。这项活动由静如轩画廊发起,镇文联决定组织横栏镇的一批书画爱好者共同参与。
·上一篇文章:西班牙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展12月11日亮相杭城
·下一篇文章:八位书画家苏州“报春” 挥毫泼墨祝姑苏繁荣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artxw/072114181F4DJE9BEE2658D0FA0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