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如何看待假画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于娜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不乏一些海内外知名的画家,而他们几乎都曾在艺术品市场上发现过仿造自己作品的假画。他们是怎么对待假画问题的,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切身体会呢?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这些画家代表委员们。 对于伪造名人书画牟取暴利的造假行为,代表委员们都表示了一致的谴责。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杨延文一针见血地说:“所谓造假就是剽窃,就是利用别人的原创把它变成自己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这无异于偷窃。”造假是不道德的,但现在假的东西不但能够进入市场流通,而且很多人去买假,有的收藏者是眼力不够才买到了假画,他们也是假画的受害者,但有的奸商则是买假再去卖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制假、买假、卖假的流通链条,导致收藏市场上的假画日益泛滥。 假画不仅误导了收藏者,遭受了经济损失,对于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发展也带来了危害。从去年以来,中国的书画市场成交量有所降低,由发展迅猛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杨延文委员认为,由于假画泛滥了,有些人就不敢入市去买了,甚至有的人退市了。这些退市的资本短时期内不能进入艺术品市场,艺术品的价格很难在一个时期内再提升,这对整个艺术品市场发展是不利的。 对于收藏者而言,鉴定是避免买到假画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专家鉴定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吗?画家鉴定自己的作品是不是就绝对准确呢?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宋玉麟讲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有收藏者拿出我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张作品找我鉴定,虽然这幅画和我现在的画风完全两样,但在印象中我画过一幅这样的作品,因而就脱口而出画是真的。但过了两个月,对方又来找我,说某某地方又发现了一张一模一样的画,到底哪张真、哪张假呢?结果两张一比较,我才看出来后来的那张是真的,之前看的那张是假的。” 宋玉麟说,画家不可能对自己几十年前的每一件作品都记得非常清楚,再加上假画的伪造水平和画家的一时疏忽,画家的鉴定也不能保证绝对准确。 宋玉麟代表认为,画家要承认自己可能会犯错,自己要敢于承认错误,这对画家本人来讲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素质。鉴定家也要具备这样的素质,鉴定家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你觉得自己错了要敢于承认,我们的媒体和舆论要肯定这种做法,这是中国书画鉴定中的一个特色。 近年来,画家在艺术品市场上打假的事情不断增多,画家史国良的打假官司就是不久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画家要不要去市场上打假呢?实际上,很多画家都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收藏市场上一张张地打假。据了解,多数画家代表委员都对市场上自己的假画没有打过假。宋玉麟代表认为画家本人或者书画机构要拿起打假的武器只能在某个范围内或者局部、一个活动中起作用,但是想达到促进或解决问题的愿望是不可能的。 杨延文委员也认为,目前打假是相当困难的,靠法律,没有现成的法律,也不能寄希望于画家揭竿而起。他呼吁一方面政府要对文物造假者以法律上的制裁,另一方面画家本人应该有保护自己原创作品的意识,同时也希望能对制假、贩假者进行舆论上的监督和谴责。 中国书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状态,书画当中存在真伪的问题包括代笔、半代笔、半真等,假画想杜绝是不可能的。反之,假如现在书画市场中的每一张画都是真的,不存在假的,那么这个艺术品市场的文化内涵就很有限,一些收藏者、作者的研究都是没有必要的,那么谁有钱谁买的东西最好,买的东西最多。 画家代表委员们建议,作为画家、收藏家、书画界也好,对中国书画现状和真假问题要有理性的认识,收藏者要自我保护,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是要借助“拐杖”。这个拐杖怎么去选,也不是交给画家就能看真假,没有把握的时候要请一两名专门研究的专家,而且和专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要多去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和学习。(信息来源:中国商报 记者于娜)
·上一篇文章:【瓯海】农民书画家集体办展
·下一篇文章:八位书画家苏州“报春” 挥毫泼墨祝姑苏繁荣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artxw/07317181142HE1JDJG50IEAH3K41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