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亲身体验国际学校与传统教育的三大误区
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朱浩然
“传统教育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国际教育刚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能够让孩子将来更好地去适应社会,而且我有这个经济能力,当然希望他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河西区银行高管蔡先生在采访中说。那么,国际教育和传统教育究竟有什么不同,家长对国际教育又持有怎样的看法和疑问,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国际学校?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学校、老师和家长。 一、国际教育和传统教育各有所长 “教育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某权威教育专家表示,“传统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国际教育注重理解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国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两种教育都有它的长处,也有需要进步的空间。” “我们不是传统的"国际学校",也不是纯粹的中国学校。”国际教育管理专家王老师说,“与传统的国际学校不同,国际学校为中国学生提供了在不脱离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接受国际教育的机会,更像是中国孩子留学的演练场。” 二、国际学校不是花钱就能上 有些家长认为国际学校只要花钱就能上,管理得宽松,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记者带着家长的疑问对部分学校进行了相关采访。 误区1:国际学校花钱就能上 有些家长认为国际学校是花钱就能上的“贵族学校”,即使孩子学习不好也能上国际学校继而上世界名校,“这是不对的。国际学校同样需要考核,只是它的考核方式更灵活,考核的标准并非统一的标准答案。”天津枫叶国际学校教务主任表示。 误区2:全英文授课或全外教 很多家长认为国际课程就应该是全英文授课。“其实从我工作多年的经验来说,学生从入学起就接受全英文授课是很吃力的。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在第一年强化英语,从双语授课逐步向全英文授课过渡。”有着多年国际教育教学经验的王老师称。 误区3:国际学校管理都很宽松 “在学生管理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空间和时间,以发展其个性和综合能力。同时融合了普通高中的管理特点,有宽松也有限制。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学校多设有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课程,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某知名国际学校分校校长说。 三、国际学校也能参加高考 问题一:是否有出国冬、夏令营的活动?都去哪些国家,有什么样的活动? “有的,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去过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当地大学、当地课程体验、参观著名景点以及户内外文体活动等。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海外冬、夏令营,可以锻炼英语交流能力,开阔视野;也可以了解大学,对未来留学大有帮助。”某国际学校教务主任李老师说。 问题二:将来不考国外大学,可以申报哪些国内的大学,录取条件是怎样的? “可以申报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合办的合作项目课程,我们留学服务中心多年来已经与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建立了输送毕业生关系。高中毕业生有成功申请到香港大学的先例,因此香港地区的大学也可作为学生就读的考虑范围。”天津某国际高中留学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问题三:毕业生升入一流大学所占的比例是多少?是否所有毕业生都能成功申请国外大学? “高中毕业生每年约60%可以进入世界前100名的大学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能从本校高中顺利毕业,都可以在学校留学服务中心的帮助下申请到合适的国外大学。”天津某国际高中留学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四、国际学校选择注意四点 考察一所国际高中是不是可靠可以看以下几个方面,专家建议家长要考察的内容主要有四点: 一是有没有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教材备案;办学资质政府认可是一所国际学校生存和办学的基础。 二是学分体系是不是明确,学分中有没有包含中方课程学分。以天津某国际高中为例,“学分评估体系由加方80个学分、中方26个学分、领事课程12个学分、综合实践类课程35个学分构成,共153个学分。” 三是留学服务是否健全。“我在职的国际高中各校区均设有留学服务中心。学校在家长会上会向家长及学生传达留学信息。由于出国的各个国家、地区不同因而要求不同,学生家长或本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向校区留学服务中心咨询。”某留学机构任职多年的蔡老师说。 四是外方校长和教师有没有相应的课程资格证书。有了解国际教育融合的中方校长和外方校长,有资格证书的外籍桥梁课程和学术课程教师,是国际学校开设课程的基础。而且有必要和校长们谈谈,看看他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不是适合孩子的发展。 记者 朱浩然 实习生 安娜
·上一篇文章:2名中考生获国际学校70余万奖学金
·下一篇文章:中国家长吐槽:一年30万送孩子到美国打游戏?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cglx/14921185145189129K7FE96HCB29KG5.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戚梦颖 | |
佚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