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90年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种主要策略
来源: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作者:柯森
关于美国90年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策略,近年有些研究曾试图作出表述或概括。其中,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前院长塞耶(Theodore R·Sizer)在《学校改革:漏掉了什么》一文中所作的表述颇有启发性。但他用了一些表征性的词语,把美国90年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策略表述为:1.倾斜策略(Oblique Strategy)、2.直接策略(Direct Strategy)、3.整体策略(Systemic strategy)。由于他使用了简约的表征性语言,其表述并不容易使人们了解这些策略的基本内容。下面,我将从内容方面对美国90年代中小学 教育改革的主要策略作出概括,并以实际情况加以说明。 第一种策略:在不变更现有学校教育的性质和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强化管理来达到提高 学校教育效益和质量的目标。其关键词是:“强硬起来”(toughening up)和“使学校负起 责任”(holding schools accountable)。所设计的措施主要有:1.制订条例,确定全国性的课程统一标准,规定学生必须修读某些基本课程并达到相应要求方能毕业;2.编制全国 性的测评标准和更有效的测验,为学校教学和教育提供更明确、更具权威性的评价体系;3.提高师资质量,严格执行教师证书制度,改善教师待遇,通过提高师资管理水平来促进学 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 1991年9月,300多名著名政治家、大企业首脑和教育工作者汇聚于华盛顿特区,出席《财 富》杂志(Fortune)主办的教育高峰会议第四次年会。布什总统在会上呼吁要为数学、科 学 、英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教育确立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并提出统制全国性的成绩测验, 让各个学校在自愿的基础上加以采用。 作为对上述呼吁的反应,匹兹堡大学的“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the Learning Resc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和设在纽约市的“全国教育与经济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Economy)等机构开展了有关统一测评标准和测评方式的研究,15个州和 6个主要都市的研究人员及教师进行了全国性的协作。在师资改进方面,依靠来自AT&.T、克莱斯勒、杜邦和福特等几个大型公司的资助,“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the Nationa 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着手编制新的测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 表现进行评估,借以提高教学的标准。在测评中升级的教师将从该委员会得到一种高级证书,并由此而获得相应的资格去取得较高的薪金等待遇。 1994年3月,克林顿总统签署了题为《2000年目标》的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基本承继了布什总统在《2000年的美国》中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目标和措施。在新的教育法案下,联邦政府预计在三年中每年拨款10亿美元,用于建立全国性的课程和测评标准,资助师资培训。 第二种策略:鼓励创办新型学校,创立新的学校教育模式,重构学校教育,为实现90年代的教育改革目标和下世纪的教育发展创造条件。 1957年以来,美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处于某种改革状态,尤其是在课程方面,曾出现过一些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如“新数学”和“回归基础”等。1983年,联邦政府更发表了题为《 国家处在危急之中》的教育改革指导文献。为了增加美国学校的竞争力,在整个80年代,美国对学校的投入,在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之后,比70年代增加了33%。但以往的努力,效果似乎都不很明显。这使国家的领导层倾向于认为,依靠现有的学校去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不大可靠的,至少是不够的,因此,早在1991年,布什政府就已指出,要实现《2000年的美国》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目标,一个可能的途径就是创办“新一代的美国学校”。 为此,白宫方面通过两个措施来催生这类新型学校。一是布什总统要求国会批准拨款五亿三千五百万美元,在每个众议员选区创办一所新型学校,另外,每州加设两所,共535所, 平均对每所学校资助100万美元。二是,他要求工商界的领袖们捐献2亿美元,用于设立一个 名为“美国新学校发展公司”(the New American Schools Development Corp.)的非营利性私立机构,负责新型学校的策划和设计工作,并帮助有关社区根据各自的需要去采纳新的设计。 与此同时,联邦政府也支持各企业或社团为创办新型学校所作的尝试。例如,烟草与食品联合企业RJRNabisco公司推出了一个名为“下世纪的学校”(Next Century Schools)的发展计划,预计投资3千万美元,依据45个新概念去设计和管理新的学校。Ibid,pp.116 ~120.〖ZW)〗另一个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新学校发展计划——魏特尔通讯公司主持的、投资25亿美元的“爱迪生计划”(Edison Project)也已起步。 第三种策略: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通过扩大家长对子女所上学校的选择权,使学校面临被选择的竞争局面,促其在竞争中提高办学的效益和质量。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通过扩大家长对子女所上学校的选择权,培育出一个不断扩大的教育市场,从而引发竞争,通过竞争来优化学校教育。因此,它也被称为“市场策略”或“竞争策略”。 作为一种市场策略,其运用需要两个条件:1.有足够的、不同质的学校可供选择;2.选择者必须具有相应的经济能力来承托其对相关学校的选择,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买方”。 为此,这一策略的倡导者提出了两个对应的措施:1.鼓励工商界参与学校发展项目,创办新的、不同性质的学校;2.通过立法或某种行政措施,允许家长将所属税区政府花在每个 学生身上的人均经费,以“学费抵偿券”的形式,用于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 从实际的情况看,在1992年时,有37个州已考虑这方面的立法问题,有13个州和地方提出了有关学校选择的具体设想或安排。1992年9月,纽约市公立学校总监弗南德兹(Joseph A.F ernandez)根据纽约市东哈林区允许家长为子女在公立学校系统内选校这种做法所得到的正面评价,宣布从1993年起,将允许家长在纽约市的5个区的公立学校中为子女选校,这是当时全美最大的市区选校计划。与此同时,旧金山、华盛顿特区、德克萨斯州的奥斯丁市和新泽西州的东奥连基市的督学们也都提出了各自管区的相应计划。 摘自柯森:《美国90年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策略述要》 原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97年第3期
·上一篇文章:日本教育专家讲授环境体验式学习法
·下一篇文章:美国“衡水中学”:穷孩子如何不当考试机器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hwzc/154291214499GGI8E0A3F626BAB0DF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