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超半数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见效甚微
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钱家荣
其次,生命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显性课程而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譬如大多中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接触来自于不正规场合闲聊。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了解通过学校里“不正规谈论听说到”的占41.63%,“家里”占7.02%,“媒体”占23.85%,“社区”占2.15%,“其他”占25.35%。中学生对学校哪些课程会涉及生命教育的认识是:认为“思想品德课”的占28.44%,认为“心理课”的占38.63%,认为“体育课”的占4.3%,认为“其他课”的9.64%,认为“没有哪个课程涉及生命教育”的占18.99%。 再其次是现行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未能影响或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21.23%的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根本没有”影响和改善,57.34%的中学生认为“见效甚微”,21.42%的中学生认为“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 2.中学生喜欢多样化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采用什么方式最有效,调查显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的占11.97%,“自主探究”占18.52%,“共同学习”占15.9%,“专题讲座”占14.03%,“校园文化熏陶”占16.74%,“国旗下讲话”占1.5%,“团队活动”占21.33%。由此可见,中学生认为上课并不是生命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那么中学生喜欢什么形式的生命教育呢?调查显示,中学生喜欢主题教育活动的占35.64%,希望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占17.77%,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育占13.38%,开展专题讲座占11.32%,其他途径占21.89%。 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中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回避和认知偏差。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有不正确的生命认识与自杀行为。其中有自杀念头的女生多于男生,但实施自杀行动的男生多于女生,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初二、高二是学生产生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高发年级,比一般年级高出大约5-6个百分点。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来自农村的多于乡镇的,乡镇的多于城市的。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中,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失去双亲的中学生是自杀和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达到65.2%),其次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最后是双亲家庭的学生。中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如学习和交往问题等,也有来自学生内部的因素,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承受能力不足等。 2.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明显不足,一半的中学生不是很了解自己,也没有学会自我悦纳,自我认同有限。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以自我为中心,视野较窄,缺乏他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意识。 3.中学生最大的生活压力是学习,中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但应对压力的方式并不都是科学有效的,不少是消极的、甚至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 4.中学生生命教育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亟待摆上议事日程。中学生对生命教育有较强的需求和较高的期待,他们喜欢多样化的生命教育。 (二)对策 1.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及其价值意蕴,回归以生命为本的基础教育。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渠道,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开发课堂潜能,激发中学生的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方兴未艾。尽管它的出现最初有回应青少年生命事件亡羊补牢、防患未然的现实考量,但实践证明,开展生命教育,若以生命发展的眼光和视角出发,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借鉴这些开展生命教育的经验,把生命教育课程纳入中学教育计划之中。在我国大陆的德育课堂中,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都没有把生命教育专列为一章内容,详细地加以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很少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因此,笔者建议我们应该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章节,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应加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以中学生个体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和提高应对压力能力为核心,以养成良好的珍惜生命、创造生命价值的行为为目标。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生命价值,进而珍爱他人的生命,以爱待人,追求智慧与道德,积极地献身于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回报世界,奉献他人,达到超越生命的最高境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培养生命情感,丰润生命。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生命所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 4.积极发挥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 可以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的优势,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通过为中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为一体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机制,时刻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尤其要加强特殊人群(如失去亲人的家庭学生、非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学生、农村学生)的跟踪、预防和干预工作。此外,中学生是生命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中学生朋辈相助的作用。 5.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有机整合,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 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不能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而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因素。为了给中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情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该整合教育职能。(钱家荣 作者系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上一篇文章:香港小学入学题难哭老外 6岁儿童20秒内答出
·下一篇文章:“起跑线恐慌”并非矫情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jygc/1562812202135F11DE3883E8189B87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