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二)

深度调查: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二)


来源:学习力教育智库  作者:佚名

生活过程中培养、指导,需要家庭、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

10月31日,17:36,学而思屏风街教学点,一位家长在看挂在墙上的教学讲义。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学而思这样的数学教育?

  唐晓武: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教授、副院长

  竺可桢学院是浙大的荣誉学院,每年只有浙大最优秀的学生才会选入。唐教授每年都参与竺可桢学院的新生选拔。

  学好数学,非常重要,数学是很多专业的基石。但解题一味讲究通过技巧,忘记了灵活掌握和应用数学原理,就有点投机取巧了。

  竺可桢学院每年招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要考察的内容很多,要考体育,优秀的人才应该要有良好的体质;要考番茄炒蛋怎么炒,优秀人才起码要有生活常识;要考现在前沿的科技,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有什么打算……仅仅数学好是不行的,至少招不到竺可桢学院里来。”

  现在也是没办法,小学升民办初中,要看数学奥数成绩或者其他什么数学成绩,所以大家都去学,肯定有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但陪跑的人实在太多了,很多学生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去搞数学培训,最后得不偿失。有这些时间和精力,不如去多了解社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或者多陪陪父母。”

  苏德矿: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浙大百万奖教金获得者

  苏教授讲课风趣,是浙大学子心目中公认的“最受欢迎浙大老师”之一,学生们亲切地称他“矿叔”。

  学生自己有兴趣,多学点数学知识是不错的,也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兴趣,强迫学生花大量时间去搞什么数学培训,这就不大合适,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学数学要花大量时间,学生要全面发展,片面强调数学,肯定不合适。浙大不少同学,中学时期都参加过数学竞赛,还得了奖,但我在教大学数学时发现,搞数学竞赛的同学,在学大学数学课时,与普通同学相比,并没有什么明显差异。

  冯定应:杭州学军中学副校长、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

  对数学有兴趣的孩子,从小培养、训练一下是不错的,但大部分孩子不乐意学,那就别浪费时间了。
  说句实话,小学、幼儿园苦练数学,和初高中提高数学成绩,基本没有任何关系。

  学数学,天分很重要!喜欢的人读起来甘之如饴,不喜欢的人上数学课味如嚼蜡。现在全民被奥数绑架,孩子们不能去学更感兴趣的东西,有些无奈。希望家长们能更理性、平静一点。

  从近几年奥赛的结果看,大部分同学是从初中开始接触的。因为有了小学的算术基础,进入初中,又开始接触代数运算、平面几何,同学们初步形成了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奥数需要的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这时候接触奥数,对提升数学水平也才有实质帮助。不像大部分幼儿园、小学生,只能生呑活剥地记住老师讲的几道例题。

  

周顺钿: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奥林匹克竞赛一级教练

  一方面,低龄化、高强度的数学超前教学无疑是有害的。大量的时间投入既剥夺了小孩子的童年乐趣,也会让许多达不到思维训练要求的孩子过早地失去对数学的兴趣,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

  另一方面,对于学有余力、智力超常的学生,可以因材施教,实施英才教育,在小学高段和初中阶段适度培训,为高中阶段的竞赛打下基础。
  现在的家长普遍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加上初中择校的压力,奥数教学不断提前,这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科学的。

  现在许多学生参加学而思的培训。我没看过学而思的教材,据说授课内容难度较大,我认为培训机构有各自的特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精英教育而言,需要一定难度,只是学生家长不要盲目跟风,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道理都懂,可是谁能阻止疯狂的家长,谁又能化解疯狂的升学焦虑?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下一篇文章:“起跑线恐慌”并非矫情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jygc/161117163549F7JKB4K6GC6K22GHFEG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