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子艺术教育的话语空间建构:以《妇女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民国女子艺术教育的话语空间建构:以《妇女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中华书画网  作者:刘晨

  二、展览会和游艺会:艺术教育的公共话语空间

  美术展览会和学校游艺会借助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介共同营造和拓展女子艺术教育公共话语空间,承担阐释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以及展示艺术教育实践成果、推动艺术启蒙和艺术教育的功能。

  第一次全国美展所留下最丰富资产,应该是当时艺文界人士针对此次展览所作的各项评论,尤以《美展》及《妇女杂志》两刊报道最值得一观……《妇女杂志》美展专辑,以李寓一一文总揽大纲,从美展原委旨趣到作品评价,可说是巨细靡遗,但此刊最特别是以女性画家为主体的专题讨论,除了刊出她们个人肖像和画作之外,并以女性观点表述了女性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见诸金伟君《美展与艺术新运动》、金启静《女性与美术》、陶粹英《女子发育美与人体画法》。并且述及她们创作生涯的甘苦谈,有潘玉良《我习粉笔画的经过谈》、唐蕴玉《寸感》、裘练吾《与吴佩璋女士谈艺术》、金启静《艺术世界性的过去和将来》、王伊茹《艺术的使命》。[5]278-280

  《妇女杂志》1929年7月第15卷第7号“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辑号”设有“女青年艺术家”专栏:“我国妇女之有才艺者,代不乏人。自解放运动以来,女青年之艺术家,闻风奋袂而起,指不胜屈,现所纪载的,仅限于敝社同人之所见闻,遗漏实多。观此而知我国女界之进步,盖未可限量也。”专栏集中记载潘玉良、吴青霞、蔡威廉、杨雪玖、方君璧等22位女画家。“女子美术品的一斑”专栏刊载何香凝、李秋君、蔡威廉、潘玉良等在第一次全国美展中陈列的作品。

  美术展览会是我国精英女性艺术成果在公共领域的集中展示,而学校成绩展览会和游艺会通常是女学生们艺术教育的话语表述。

  1918年4月,私立丽则女子中学开十二周纪念成绩展览会,“中设长案,置手工成绩……壁间悬字画联轴,铁画银钩,绣屏刺花鸟,尤栩栩如生,鲜彩夺目,极游艺能事,尤觉典丽可观”。④

  1921年6月,上海中西女塾开办以来,“已二十余年,造就人材不计其数,近因解放女子之声浪日高,求高等学问之女子自见其多,致校舍不敷,且少经费建筑新屋”[6],为筹款扩张校务,开演象征主义剧作家梅德林克的名剧《青鸟》。“全剧角色,约有百人,全由中西女塾四年级生扮演。除‘树林’一幕完全删去不演,其余和剧本没有十分出入”,“总之布景与化装竟可算得尽善尽美了”,“可惜剧中对话全用英语,中国人讲英国话,自然不能十分流利,因此便有许多不自然的地方,要是能用中国话开演,一定要生色得多哩”,“《青鸟》一剧,布景既极繁复,角色又极众多,便在欧美、日本的大剧场里,开演一次,也不是容易的事,现在中西女塾第一回开演,便有这样的成绩,在我国戏剧界,真是光荣的事情了”。[7]此后,《妇女杂志》开始连载《青鸟》中文译本。

  1922年2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为筹集去日本参观的经费举办游艺会,游艺会上编演话剧三出,即《易其锐》《孔雀东南飞》《恋爱与黄金》。演出三天后,因购票观者踊跃,于第四天补演。“这次来观看的人,从目不识丁的太太小姐,以至大学教授都有,各人有各人的意见……有些批评,则已载在《北京晨报》上”[8],反响很大。

  《妇女杂志》报道的后两例,虽属个案,但也表明当时部分学校的女子艺术教育达到相当的水准。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学习力教育正在颠覆当下的教育!
·下一篇文章:机器人教师在美国一大学授课5个月 没有任何学生察觉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jygc/198855328I1601E569G6AJCCF26H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