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子艺术教育的话语空间建构:以《妇女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民国女子艺术教育的话语空间建构:以《妇女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中华书画网  作者:刘晨

  三、精英与大众:艺术教育的双重话语空间

  《妇女杂志》创刊时设立十二大栏目,“图画”和“美术”是其中两栏:

  汉昭列女,唐始图画。丹楹轮奂,聿垂古戒。或娴丹青,或妙挥洒。萃美于是,锲而不舍。作图画栏第一。

  学则绣虎,艺是针神。金石刻画,音律校斟。才多为富,业精于勤。天机所诞,无美不臻。作美术栏第八。[1]

  民国女子艺术教育,上承古代以来“才女闺秀”的书画传统。汉、唐、宋、明、前清等文化繁荣的时代,女子艺术教育均获得相当的发展,主要是书法绘画教育以及诗乐歌舞教育等。第1卷第1号起“美术”栏连载莼农(王蕴章)的《玉台艺乘》,他“仿四库子部艺术之例,都为四部,曰书画,曰琴谱,曰篆刻,曰杂技”,取保存国粹,促进女学之意。

  民国时期所谓艺术教育的精英女子,“或为名闺淑媛,雅好天然;或系学子高材,研几有日;更有游学法日,穷十年之功,得西艺之精英,饱掠而归国者”[9]。她们的成果除了在“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辑号”“美术专号”等期集中展示外,《妇女杂志》还登载不少影像及作品,诸如“上海城东女学杨雪瑶女士画岁朝图”“上海城东女学杨雪玖女士画山水”“章太炎夫人题沈泊尘君遗画”“赴法勤工俭学之最先者徐蒋碧微女士小影”“李殿春女士在上海女子艺术师范学校教授写生摄影”等。

  吾中华妇女界循天演之公例,于文学、美术、工业三者上为极端的智能之发达,将来必为二十世纪进化史中强有力之雄健分子,一部分之优美成绩可逆断也。然在今日,我之为此言尚属理想,尚属希望,以今日妇女界之种种智能发达尚在幼稚时代也。[10]

  此《妇女杂志预告》表明除少数“优美成绩”的精英女性以外,民国时期绝大部分女性“智能”尚处“幼稚时代”。《妇女杂志》以女学生和家庭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并不直接涉及振兴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而是立足于女性自身,“认定自女权启蒙所开创的‘兴女学’是处于弱势情景中的妇女的唯一出路”,面对已为人母为人妻的传统妇女群体,“以平易的姿态向她们传授各种传统或现代意义上的家政和工艺常识,包括作文、绘画和书法等等”。[11]145

  现在妇女界盛唱自立。求自立,先必充经济;充经济,必先觅职业;觅职业,必先学艺能,此理乃人人都知道的。艺能范围很大,虽不能件件都学到,最好先就自己性质切近的,日日练脑练手。把一腔脑练得静密灵敏,有“一隅三反”的智巧;把一双手练得服贴准远,有“得心应手”的功能……至于美术,据艺能范围中看起来,不过为娱乐快意的一种,原不能算作伟大的艺能,但能先从娱乐的引起兴趣,当必能渐渐增进考求艺术的愿望,养成一位心灵手妙的有用人材……这就是本志发刊“美术专号”的旨趣哩。[12]

  对普通大众女性的艺术教育相比专业音乐和美术,偏重“艺能”的实用性,如刺绣等工艺美术,能够成为她们的谋生手段和职业准备。《妇女杂志》第1卷第3号封面画为《绣阁拈针》,第1卷第11号封面画为《寒闺刀尺》,第1卷第3号起“美术”栏连载陈丁佩《绣谱》。《绣谱》是中国刺绣工艺的第一部专著,清代著名苏绣艺人丁佩作于道光元年(1821),分择地、选样、取材、辨色、程工、论品六章,提出“能、巧、妙、神”的美学原则和“齐、光、直、匀、薄、顺、密”等苏绣特点。[13]5卷7号起“家政门”栏连载沈寿述、张謇著的《雪宦绣谱》。沈寿的苏绣作品1911年和1915年曾获意大利都灵世博会卓绝大奖和巴拿马世博会一等大奖。此前清廷工部设立女子绣工科,设国文、图画、刺绣三课,以刺绣为主课,沈寿夫妇出任绣工科总理和总教习。后应张謇聘赴南通主持女红传习所。晚年于病榻总结一生刺绣工艺经验,由张謇记录成《雪宦绣谱》。[14]810张謇在《雪宦绣谱·叙》中感叹道:

  今世觇国者,翘美术为国艺之楚,而绣当其一……嗟夫!莽莽中国独厥工艺之书耳!寿有独立足以传世之艺,故从金石书妇女特例,书曰吴县沈寿。⑤

  刺绣是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的传统工艺美术之一,沈寿也是刺绣工艺教育的开创者。《妇女杂志》除《绣谱》《雪宦绣谱》外,还有不少刺绣、服装、装饰等工艺美术教育的文章和影像。如李寓一的系列文章《装饰之单纯美》《装饰美之单纯法的商榷》《美装新装与奇装异服》《欧洲装饰的进化及法兰西的时装》。影像有“张謇在南通女师范学校附设绣工”“浙江女子甲种职业学校丝织平湖秋月图”“无锡私立振秀女学校刺绣成绩摄影两幅”“上海女子美术传习所刺绣”“浙江吴兴城西学校豆细工巴拿马赛会成绩品”等。

  当时大众媒介包括大多数女性期刊所传播的话语表达是:“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在于教育的解放,使妇女都能受到与男子同等的教育,这是人人都能知道的”,“近来大多数人的意见,却都以为今年妇女教育的目的,应该注重在职业教育,务使一般妇女受了教育以后,都有自谋生活的能力。”[15]民国时期精英与大众女子艺术教育形成的双重话语空间缺一不可,而普通大众的“艺能”教育对更多女性而言是职业教育,更切实地帮助女性一步步从所谓“分利”走向“生利”之途。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学习力教育正在颠覆当下的教育!
·下一篇文章:机器人教师在美国一大学授课5个月 没有任何学生察觉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jygc/198855328I1601E569G6AJCCF26H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