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森研究最新数据显示,按总吨位计算,中国已经正式超过长期“霸榜”的希腊,成为世界最大的船东国。
长期以来,拥有众多知名船王以及船东公司的希腊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船东国。而根据克拉克森研究最新数据显示,按总吨位计,目前中国已经以微弱优势超过希腊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船东国。
21世纪初,日本是按总吨位计的最大船东国,随后希腊在2013年超过了日本排名第一。随后2018年中国也超过了日本,开始了对希腊的“追击”。
该数据公司表示,从2015年开始,中国船东所拥有的船队规模增长强劲,尤其是干散货船对和集装箱船队的规模增长最为突出。
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s Research)分析师斯蒂芬•戈登(Stephen Gordon)表示,因为有着其强大的货运规模、强大的造船业以及日益活跃的金融业,因此中国的船队规模的提升并不令人奇怪。
根据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船东所持有的船队规模已经达到了2.492亿总吨(GT),市场份额占比为15.9%(中国船东的船队价值约为1800亿美元),略高于希腊船东的2.490亿GT,市场份额占比15.8%(希腊船东的船队价值约为1630亿美元),排在第三的为日本的1.810亿GT,随后是韩国和美国都为约6600万GT。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总吨位上中国已经领先,但是从载重吨位(DWT)这个角度来看,希腊仍然占据着最大份额(4.23亿dwt,18%占比),此外希腊船东在油轮(市场占比25%)和LNG运输船(从2013年的仅3%上升到目前的21%)等领域也独占鳌头。
如上所述,中国船东的船队规模的领先主要得益于干散货和集装箱船队的增长。克拉克森数据显示,中国船东的干散货船队GT占比为24%,集装箱船队的GT占比为16%。
中国最大的两大船东公司当然非中远海运集团和招商局集团莫属。其次是 拥有银行金融背景的交银金租、国银金租以及工银金租(仅计算经营性租赁的船舶而不包含融资租赁的船舶)。
希腊最大的船东公司为:Angelicoussis, Dynacom, Cardiff,Navios, Star Bulk, Costamare, Alpha,Thenamaris, Capital, Minerva, Tsakos等。
Stephen Gordon介绍,“因为有着上述在货运规模、造船以及金融方面的优势,中国船东在新造船市场上非常活跃,目前中国船东手握的订单量几乎是希腊船东的两倍,此外,中国船东在二手船舶买卖上也是非常活跃的。”
Stephen Gordon还介绍,如果按照区域来看,就在2019年亚洲船东持有的船队规模也已经超过了欧洲船东持有的船队规模,且差距正在扩大。如上图表。
这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世界航运的重心的确在发生转移。
不过Gordon同时也表示,未来几年,这种趋势可能会受到围绕脱碳的贸易和技术选择日益复杂的变化的影响。换言之,随着新技术新法规(包括IMO等方面的国际法规以及EU ETS等区域性法规)的生效和实施,未来世界船队的分布格局也可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如信德海事网在《国际海事减排新规逼近,中国航运业如何备考》一文中介绍的那样,比如为实现2050年左右净零排放,IMO有可能对现有的EEXI、EEDI和CII 等规则规范进行大幅调整,加快淘汰老旧高能耗船舶,加速新能源、清洁能源在航运业的应用。同时,IMO正在考虑出台多项决议,通过技术和经济措施加快减排步伐。
另外一个需要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虽然目前中国船东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占到了15.9%,这个数字相对于中国的贸易实力(占全球进口的22%,集装箱出口的33%)来看,仍然偏低,中国船东们还要加油。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号“奔流新闻”、“中国船东协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朱丽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陈洁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两度被评为“世界第一美”林珍娜有双107cm大长腿,拥有黄金比例身材,32岁的她充满成熟魅力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从端午产业“三变”看消费市场活力
- 大都市如何“生”出万亩粮田?
- 暑期临近,热门线路来了!
- 法律草案回应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反映的突出问题 无障碍环境建设将持续“扩圈”
- 高温下,他们坚守岗位
- 严打毒品犯罪、摧毁团伙网络,云南保山缉毒警——战斗在缉毒战场最前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奔跑的“三夏”·瞰丰收
- 端午香囊赠学子 五彩丝线祝高“粽”
- 倒计时5天!天津夏季达沃斯,我们准备好了!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记者手记:福建“海归”人才筑梦家乡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