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论坛】读懂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

【七一论坛】读懂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      作者:佚名

 

【七一论坛】读懂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七一论坛】专题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徐明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伟大建党精神明确归结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32字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和丰富内涵。从嘉兴南湖的红船起航,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100年,伟大建党精神在百年峥嵘岁月的磨砺中,越发显示出其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历史伟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从伟大精神中汲取克服困难、敢于胜利的不竭前行动力,对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回望近代中国历史,自鸦片战争以后,国人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各种探索,然而均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给苦苦求索救亡图存的中国先进分子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寻求解放的真理!随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在百年的风雨历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和大灾大难,都从未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陈延年的“革命者只有站着死,没有跪着生!”肖华的“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方志敏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焦裕禄的“面对着当前严重的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雷锋的“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革命先辈用实际行动写就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真实故事,用鲜血和生命、用坚定的革命意志捍卫真理、坚守理想。真理之光一经点燃,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就成为永不熄灭的火炬;理想之花一经播种,在峥嵘岁月的磨砺中就绽放得愈发绚烂夺目。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宗旨

  李大钊在《青春》中写道:“吾愿吾亲爱之青年,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就是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青春中国,就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带领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百年风雨无阻,一百年初心不改,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把“人民”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人民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让人民享有安全、尊严和幸福。一百年使命在肩,我们党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极端严峻的困难挑战和艰难险阻面前,我们党始终勇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我革命、守正创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石底座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各个时期,熔铸成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从红军时期大战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到抗日战争中“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皖南事变;从解放战争中董存瑞的“为了新中国,前进!”到抗美援朝战争中,用“钢少气多”战胜不可一世的“钢多气少”美帝国主义;从一穷二白毫无工业化基础,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再到“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精神;从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到世界生产总值的1.8%,到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的艰难险阻、风险危机面前从未低过头,从未折过腰,磨砺锻造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无惧风险、排除万难,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风骨和斗争品质,创造了一个个气壮山河的人间奇迹,展现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首首威武雄壮的壮丽史诗。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和承诺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地评线】大洋网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南泥湾精神 走高水平自力更生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