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激活“甘肃故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

记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激活“甘肃故事”


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      作者:佚名

  原标题:记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激活“甘肃故事”

记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激活“甘肃故事”

  兰州鼓子《黄河之滨也很美》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非遗传承,既重在记忆、技艺原汁原味的传承,更重在人“活态”“动态”的传承。作为有着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在甘肃高质量展开,极大唤醒了非遗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在非遗传承人独一无二的演绎中,在精益求精的“活态”传承中,“甘肃故事”被激活”……

  1 非遗保护传承“甘肃符号”

  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

  随着2021年度甘肃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陆续启动,华亭曲子戏、秦腔、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拍摄工作全面展开。

  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来说,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就此拉开帷幕。

  在这场被称之为“抢救”的记录工作中,一部分非遗传承人由于高龄,身体欠佳等原因,拍摄记录工作可以用倒计时来计算。因此,为了让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花样年华”被深度再现、传承,为了让独有的“甘肃符号”不再缺位,最珍贵的除了时间,还是时间。

  这是交给非遗传承人的一项必须完成的“工程”,也是让“甘肃符号”永久留存的真实记忆。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封尘是最早介入该项目的执行者,开展工作之初,河西宝卷的传承人乔玉安身体状况并不乐观、庆阳香包传承人贺梅英已经83岁、武都高山戏的传承人尹维新疾病缠身……时间不等人,他把第一批高龄非遗传承人列入首批记录的拍摄对象。

  因为深知这份“甘肃符号”承载着璀璨的民族记忆,每一位被记录的非遗传承人将工匠精神演绎到了极致,这也让所有的工作人员动容。

  现场录制时,久卧病榻的河西宝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玉安衣着隆重,铿锵发音:“念卷之人坐端正,听卷之人要用心;用心听卷才有功,善恶分明听分明……”即便气息微弱,老人也要坚持一边吸氧,亲自演唱。他说:“有些曲调徒弟们还不会唱,我得撑着唱出来,留下来。”

  4个月后,乔玉安与世长辞,导演赶到灵前播放了乔玉安的“综述片”。

  2020、2021年度下达我省的17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将在本年度完成。届时,我省将完成49名国家级代表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完成60岁以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任务。

  2 “活态”传承延续“甘肃记忆”

  如果说,保护是非遗的基础;那么,“活态”传承就是非遗的生命。

  2022年1月7日,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甘肃省2021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培训班在兰州市开班,对参加的学员来说可谓是干货满满。

  非遗传承中,“活态”传承如何规避“穿新鞋走老路”,如何让创新成为非遗火起来的“生命线”,如何讲好甘肃非遗故事,让“甘肃记忆”生动再现?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以《结果导向的记录工作解析与经验分享》为题娓娓道来,令学员获益匪浅。

  2022年3月,甘肃省广电总台《丝路非遗》栏目播出,首期人物就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贺梅英。当她心无旁骛,在香包绣制的传承中演绎着“择一事、终一生”的非遗故事。岁月更迭,年华已去,镜头中的贺梅英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身份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的文化记忆基因,在近几年的传承发展中,以多姿多彩的生态赢得了年轻人的理解和青睐,从而让非遗技艺有了“活态”传承的土壤和空间。

  除了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 ”在甘肃早已硕果累累。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自2015年起就开始了非遗培训,西北民大是全国首批、也是甘肃第一所参与非遗研培计划的高校。与此同时,省文旅厅指导兰州交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文理学院、陇东学院等4所研培计划承担院校,连续举办道情皮影、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唐卡、刺绣、染缬、剪纸等研培班,共培训学员1100余人,为非遗传承打通了“绿色通道”。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当金刚飞天从浮雕上走下——龙门石窟舞乐图像的历史回响

下一篇:裕固族服饰 肃南草原上的一抹靓丽风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