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求是网评论员: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劳动的价值。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不断创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业绩。
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山西太钢,全球最大不锈钢企业,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这家企业考察调研。第一次考察时,“85后”技术员廖席正在进行新项目“手撕钢”的艰难探索,平均每两天失败一次。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让他鼓足创新勇气。三年后,全球最薄“手撕钢”研制成功,廖席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生产车间。总书记拿起一片“手撕钢”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总书记谆谆嘱托大家:“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新时代取得的每一个成就、创造的每一个奇迹,都是广大普通劳动者撸起袖子干出来的。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名劳动者,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就一定能够成就闪光的人生。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天安门广场的“保洁卫士”蔡凤辉是劳模本科班的一员。“用劳动诠释青春、用劳动灌溉梦想。我要以更大的干劲、闯劲、钻劲,传承劳模精神,走好时代之路,为北京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蔡凤辉激动地忆起读到回信时的情景。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人人都是劳动者”的时代,只有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唤起每一个劳动者的奋斗激情,不断创新创造、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才能为国家发展汇聚起强大正能量。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无数劳动者用实际行动证明,有梦想,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劳动筑基、以奋斗开路。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两度被评为“世界第一美”林珍娜有双107cm大长腿,拥有黄金比例身材,32岁的她充满成熟魅力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从端午产业“三变”看消费市场活力
- 大都市如何“生”出万亩粮田?
- 暑期临近,热门线路来了!
- 法律草案回应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反映的突出问题 无障碍环境建设将持续“扩圈”
- 高温下,他们坚守岗位
- 严打毒品犯罪、摧毁团伙网络,云南保山缉毒警——战斗在缉毒战场最前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奔跑的“三夏”·瞰丰收
- 端午香囊赠学子 五彩丝线祝高“粽”
- 倒计时5天!天津夏季达沃斯,我们准备好了!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记者手记:福建“海归”人才筑梦家乡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