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社会热点新闻

金融改革向“绿”而行 国家级创新试验区扩容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取得显著进展和明显成效。从“量”看,截至目前各试验区绿色信贷余额超过万亿元,占各类贷款比重超过一成;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四成,有效区域绿色发展、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金融机构也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积极实践、探索,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逐步丰富。从“质”看,随着我国绿色标准、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等相继落地实施,绿色金融良性发展,各试验区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热情持续提升,金融机构也在积极适应并加快优化业务流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在第一批“五省(区)八市”基础上,2019年12月,国家批准在甘肃兰州新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22年8月批准设立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专家认为,首批绿色金改试验区已经过五年试验期,为我国绿色金融机制建设与绿色金融市场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经验。同时也要看到,试验区建设中仍有一些短板和弱项亟待补强,未来,试验区有望进一步扩容。例如,2023年年初召开的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山东将深入推进农商行改革,加快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威海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多地积极申请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绿色金融资源支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区域生态保护,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培育新经济增长引擎具有长远意义;另外,从第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取得成效来看,区域实体经济确实获得实实在在的融资。”周茂华坦言。

  银行等迎来提质增效契机

  银行是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大型银行主动顺应绿色发展趋势,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试验田,通过强化试验区分支机构资源配置、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夯实绿色金融业务基础等多项举措,积极支持各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专家认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增量扩面、提质增效的战略契机,也是扩大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品牌影响力的良好机遇。“发展绿色金融,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拓宽收入来源与盈利能力;有助于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推动银行经营转型升级,更好应对ESG风险。”周茂华称。

  事实上,近年随着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快扩容,不少商业银行也设立专营机构 ,加快其在试验区的布局。截至2022年6月末,在首批“五省(区)八市”试验区,中国银行设立绿色金融分支机构及绿色金融事业部11家,建设银行设立绿色金融分支机构9家,并在湖州分行、衢州分行、昌吉回族自治州分行、克拉玛依分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农业银行在浙江省分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在湖州分行、衢州分行单独设立绿色金融部,在浙江全省设立绿色专营支行4家、绿色示范支行45家、绿色特色支行41家。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相对晚,绿色金融与相关法律制度等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是个复杂系统性工程,这就涉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与之适配问题,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较为单一,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占据绝大部分,绿色保险产品、基金产品等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上述机构人士表示。

  在周茂华看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生态、产业等发展差异大,绿色金融如何更好体现区域发展差异性是个问题。“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就是要结合各区域差异特性构建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更好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目前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商业银行对绿色项目标准界定、碳核算、信息披露、绿色项目风险管理、数据积累等方面要练好基本功;要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稳步拓展绿色金融服务范围,以满足绿色发展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周茂华建议。 (记者 钟源 桑彤)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最高法发布司法意见加强黄河流域司法保护工作

下一篇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稳步推进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