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商街处处 艺术味转淡

798商街处处 艺术味转淡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严葭淇

  商业化,疼在谁的身上?

  在记者走访的几家画廊中,受访者对于798的商业化普遍抱持一种宽容的心态。

  百雅轩是2010年12月迁入798的,有着798数一数二的大空间,平面面积有1500平米。记者采访那天,它正在举办“首届北京798国际版画博览交易会”。画廊经理薛立嘉表示,798目前的商业化是由需求带动的。他抱怨说他2006年来798时,“累了想找个吃碗面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则方便多了。对于众多小画廊的迁出,他表示遗憾,“我们还是希望有多些小画廊在,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如果只是几个大机构,那就不叫艺术区了。”

  “商业化是艺术家没法回避的问题,画廊的撤出应该是经营上的原因,而且并不意味着撤出的就是艺术做得好的,有些画廊有西方背景,也有些是做纯艺术的,各种情况都有,最终肯定都是市场原因。”百雅轩副总裁王玉林对于当代艺术似乎没多少好感。

  “798的商业化是大环境所致,因为现在整个社会就是个经济社会,不商业化没法往下走。”王世杰的画廊刚搬到798一周,正在办第一个画展,而他其实也是跨界转行而来的,他原来的职业是古董收藏。

  也许是由于身份视角等的差异,艺术家对于798的商业化基本持坚定的反对态度。“目前中国的艺术生态是这样的:要么是政府拨款支持的主旋律艺术,要么就是全部推向市场的那部分艺术。”朱其说,单纯的艺术和学术探索机构,并不适宜立即进入市场,因为那是根本没法生存的。

  其实,在对798过分商业化的背后,还有另一种声音的存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副院长陈少峰认为,798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产业化水平还很低。“而798的根本性功能变化之后,其聚集形态也将随之变化,商业机构进驻,艺术家出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798虽然是一个商业平台,但仍是建立在一个文化理想上的商业平台,如果丧失了文化理想,这个商业平台也就没意义了,它就不会存在,也不应该存在。很多人看不见这个因果关系,而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这是比较肤浅的。”胡月朋对这个观点不以为然。

  朱其则认为,评定798商业化是否过度的标准,应该由对现状抱持什么理想和对798的定位决定。“如果你希望它成为高端艺术区,那现在这种趋势肯定是背道而驰的。在西方,像高端的美术馆,背后是有基金会在支撑的,基金会很重要的一点是捐赠免税和交易退税,我们现在没这方面的立法。”

  “而目前的798,作为一个高端艺术区是有诸多遗憾的:一是它没有制度支持,二是它也没有财团和基金会的支持,所以798现在的租赁原则是: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出价高者进,日常交易循环好者生存,只能按照这两种形式来淘汰,那种理想中的文化艺术机构就不可能生存,而这种趋势今年越发明显。”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西湖艺术博览会在杭州开幕
·下一篇文章:清明节假期大观园再现“黛玉葬花”经典篇章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artxw/111113136508239DE2K8I3B0B2KK4I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