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孩子内心,才能戒掉他们的手游瘾

拥抱孩子内心,才能戒掉他们的手游瘾


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翠红

  面对痴迷于《王者荣耀》的孩子,家庭内部能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家长们不妨先放下“孩子不学好”的拒斥态度,取而代之“我想了解孩子”,拥抱他们的内心。

  最近手游《王者荣耀》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方面,据《金融时报》报道,《王者荣耀》晋升为全球营收最高的游戏;另一方面,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该网游用户中低于19岁的用户占比达到25.7%。据报道,不少学生沉迷于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甚至于,玩该款游戏已经成为学生是否合群的一个重要标志。

  之所以能吸引到众多的中小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王者荣耀》的背景、角色设定、道具、系统简单易懂,又比连连看之类的单机版游戏层次更加丰富,5V5十人线上对抗也增加了游戏趣味性。

  对手游上瘾也受父母影响

  游戏的吸引力是外部因素,但逻辑并不是“因为游戏好玩,所以我上了瘾”。上瘾源自内部,就像一粒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就开始生根发芽。

  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自控能力更差,行为更容易为情绪所左右。喜欢什么吃什么,喜欢什么玩什么。每个人在五六岁时,都会经历一个艰难的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最先理解一个苹果再加一苹果,一共有两个苹果,接着是一个苹果加一个梨是两个水果,然后才是1+1=2。在具象与抽象中,低年级孩子肯定倒向具象,直到小学高年级,在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具象的二维图画、三维图像间,仍然是具象以其色彩缤纷、光声立体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有一个行为特点:向父母认同,学习、模仿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处理情绪。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人生单调重复,下班回来沉迷于打游戏、玩手机……把自己扔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以此排遣失望、焦虑、烦躁。适当的娱乐有助于情绪消散,当大人一味借此回避情绪时,几岁的孩子不可能自己发明出健康的方式,深入情绪中,接受它、体会它,再送它离去。他们被叱骂、欺负,遭遇学习压力时,有样学样,不知不觉中按照父母的方法去应对——再说玩《王者荣耀》游戏本身能带来快乐。

  孩子病了反映出社会病了

  中学生比小学生烦恼可能更多,除了学习压力,还要面临生理上的身体发育、心理上对自我探索等等。很不幸,家长普遍看得见中考与高考,其他问题排在次要地位。有些家长当它不存在,有些意识到了问题存在也不知道怎么给予孩子帮助——也许他们就是“电视儿童”长成的家长,青春期没有来得及回答的问题,现在仍然回答不了。不信?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试试:

  理性能够解释/说明一切吗?我们一直都知道自己渴望的是什么吗?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我们是否应当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这是法国高中会考的作文题,每一道题都符合青春期学生探索自我的特点。

  但自我探索在我们的中学生里基本因中考、高考而悬置。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在《学生空心病与时代焦虑》中指出一个现象,高考志愿填历史系会被嘲笑。岂止历史系,文史哲皆然。在一个思考自我,热爱探索自我被排斥、拒绝的时代里,正事做不了,只好在《王者荣耀》里去形成虚假的自我了。买个装备、充值贵族等级,摸不着却看得见,到深渊大乱斗里伙同队友赢一场,虚拟的倒比真实的生活更实在。

  不少人记忆力差,长大了就忘了小时候,一口一个“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仿佛孩子们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自己长大。孩子是父母生养的,除去遗传、器质性病变等因素,未成年人行为紊乱,首先要治大人。外在直接的方面,社会要为游戏开发公司没有严格执行消费者对象需年满16岁的标准负责。从整个社会来讲,找工作的焦虑、经济生活的压力等最后会通过社会敏感、脆弱的个体表现出来,孩子病了反映出社会病了。

  外在环境难以操控,我们要通过争取逐渐改变。而面对痴迷于《王者荣耀》的孩子,家庭内部能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家长们不妨先放下“孩子不学好”的拒斥态度,取而代之“我想了解孩子”,拥抱他们的内心。等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再加以规范,逐渐减少手游时间——有时候随着亲子关系改善,孩子会主动提出请求家长帮助规范行为,监督他不玩手游了。(新京报)


·上一篇文章:中国K12教育培训产业即将进入2.0时代
·下一篇文章:“起跑线恐慌”并非矫情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jr.com/news/jygc/17721834329ECGEF1639H2A8AJH7G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