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中的闽台传统文化渊源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教育 > 中国传统文化 >

龙舟竞渡中的闽台传统文化渊源


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      作者:佚名

  福建与台湾两岸的文化由于移民的历史缘故,有着极强的交融性。闽台的民俗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有着深远的渊源。尤其是赛龙舟,这项深受台湾民众喜爱的民俗体育项目,与福建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福建与台湾两岸的文化由于移民的历史缘故,有着极强的交融性。闽台的民俗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有着深远的渊源。尤其是赛龙舟,这项深受台湾民众喜爱的民俗体育项目,与福建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福建和台湾,仅隔一湾浅浅的海峡,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台湾是福建的一部分。台湾居民的大部分是从福建迁徙过去的,他们把福建的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移植到台湾,因此,闽台传统文化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渊源,具有“史缘久、地缘近、文缘深、血缘亲、俗缘同、语缘通、神缘合、商缘广”的诸多特点。闽台一直以来被视为一个共同文化区,皆因其文化有着历史形成的密切亲缘关系。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闽台的民俗体育之间也存在着很强的渊源。台湾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主要包括:舞龙舞狮、龙舟竞渡、宋江阵、跳鼓、扯铃、踢毽、跳绳、陀螺、布马阵、车鼓阵、旱船、高跷、民俗特技等内容。这其中除了很少的一些是在台湾本土形成的之外,大多是从大陆传承过去的,尤其深受紧邻的福建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体育项目中,龙舟竞渡无疑是中国典型的民俗体育赛事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龙文化现象。赛龙舟在闽台两岸都很普遍,福建近海,江河纵横,龙舟竞渡,古已有之。明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岁时”篇就有“闽俗重竞渡”的记载,并附有宋朝时郡守程思孟的《端午观竞渡》诗,可见最迟在宋代,此俗已在闽省沿袭成风了。

  龙舟竞渡,闽南俗称“扒龙船”。“扒”是闽南语和台湾话“划”的意思,“扒龙船”即“划龙舟”。厦门地区龙舟竞渡的最早记录,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同安进士林希元的《石浔竞渡诗》。厦门海上龙舟竞渡,多在厦鼓海峡、筼筜港内进行。初一请水神,初十谢水神收龙船。自初一至初十,船鼓声不绝。俗语言:“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在比赛进行的同时,还有几艘扎花结彩的渡船在海上游弋,船上坐着艺人,弹奏南乐和京戏清唱助兴。直至夕阳下山,各渡头龙舟才先后离去。

  “扒龙船”也是台湾端午节传统体育项目,据台湾王诗琅《艋舳岁时记》载:端午节到了黄昏时候,淡水河上有盛大的“扒龙船”。台湾的扒龙船之俗,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由当时的台湾知府蒋元枢在台南法华寺的半月池主持比赛。而且保留了很多与厦门相仿的习惯,如龙船鼓、请谢水神、唱戏助兴等。

  台湾端午节称“五月节”,早在赛前一个多月,台湾各地就开始制造比赛气氛,农历四月初一、十五和五月初一,要分别打三次“预备龙舟鼓”,提醒人们要做好准备了,因此留有“五月节,龙船鼓”的谚语。台湾端午赛龙舟仪式相当隆重,首先要祭龙船、开光点睛、烧香点烛。比赛之后,必须择吉日谢水神,再将龙船扛上岸安置,并举行谢江仪式。而台湾宜兰县礁溪乡二龙村的龙舟赛最有特色,除了比赛之外,还要放水灯、请戏班演平安戏,热闹非凡,因其特殊的传统形式而受到重视,甚至被台湾交通部门指定为重点观光活动。

  台湾的民俗体育与大陆尤其是比邻的福建有着割舍不掉的渊源关系,两岸的人民有着极其相似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在历史的进程中,这种习惯由于深深打上了同属一个民族的烙印,而得以传承延续。台湾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在大陆,是随着闽粤移民而带去的中华民族文化。

  民俗体育由于它所特有的乡土性、情感性、娱乐性,甚至宗教性,更容易唤起两岸人民共同的民族情感。同时由于它更多的属于民间性质,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的操作空间。比如台湾民间的各龙舟社团就经常组织起来赴大陆参加各种龙舟竞渡活动,福建也先后派出龙海、台江、晋江等地的龙舟队赴台参加比赛。在海峡两岸的交流方面,可进一步扩大民俗体育方面的活动,建立良性互动,促进闽台民众的往来接触,充分利用闽台民俗体育的传统渊源,激发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感。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传承传统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下一篇:李铁:重拾传统的人文精神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