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学苑 > 学科教育

课堂转向的三个路标六个案例


作者:沈祖芸       来源于:家长学院

从习惯了的“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向未知领地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必然带来“教学新常态”的重新探寻与发现。作者在深入部分学校的课堂后,初步探测到三个新路标。
 

随着学校内涵发展的不断深化,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教学成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关注焦点。今天任何一所不进入课堂教学变革的学校,都无法真正逼近教育改革的核心地带,也不可能走向真正的优质;另一方面,今天学校组织形态变化必然“惊动”课堂,而课堂变革越纵深也必然“撼动”学校结构之变。

由此,近年来出现了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上海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教学、上海宝山区的问题化学习、上海虹口区的通过电子书包改变教与学方式、沈阳二十中的悟道课堂、北京十一学校的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等,但所有这些探索与创新却让更多的学校踟蹰犹疑——课堂转型究竟转向何方?这绝非照搬一个模式那么简单,“课堂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更多的学校和教师需要的是方向性判断。

中国的课堂教学大体经历着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影响着整整几代人的“教”为中心,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以讲授为主,让“一桶水”的教师教给学生“一杯水”。

第二阶段,进入新世纪,随着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引入与传播,课堂开始走向“教与学”的结合,教师开始关注以教为主导的前提下,学生学的含量,于是有了“分层递进”等为标志的教学改革。

第三阶段,近5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态走向前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依赖于课堂上的教师讲授,“人”本身开始受到极大的关注,“人是如何学习的”成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题中之义,课堂开始走向“学与教”的结合,不要简单地以为只是学和教的顺序变化,其实质就是课堂开始告别长期以来的“目中无人”的教学,于是出现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等为标志的课堂样态。

第四阶段,未来将是真正的以“学”为中心,课堂上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而是同为“终身学习者”,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具有个体独特学习经历的个人知识。进入第三阶段,传统的课堂就开始出现“转型迹象”,而“转向何方”的目标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让“每一个人的学习”真正发生。

从习惯了的“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向未知领地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必然带来“教学新常态”的重新探寻与发现。笔者在深入部分学校的课堂后,初步探测到以下三个新路标。

【新路标1】重新定义课堂

从基于知识的课堂转向基于关系的课堂

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自身大多是在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与掌握为目的的课堂里成长起来的。因为要考试测验,所以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往往只见知识不见人,学习以确认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为依据,并通过检测一再巩固和夯实知识的达成,视情况适度兼顾一下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已经是很优秀的教师了。

未来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就将生成基于关系的课堂,这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每天呈爆炸式增长的知识再也无法通过单一讲授来实现了,课堂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如何拥有学习知识的方法,更加关注通过什么途径支持学生建构起个人知识,更加关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创造性,这些关注必然带来“目中有人”的教学,而这样的教学就一定是基于关系,此所谓教育学实质上就是关系学。

在基于关系的课堂上,除了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外,生生关系、学生与媒介技术的关系、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也从来没有如此被重视过。基于关系的课堂之核心就要创设一种平等的供需关系,课堂犹如一个隐性市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什么样的提供和获取方式才能满足我的需求等成为供需方所关心的问题,因此,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一个思想活跃、情感流通的场所,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输出的过程。

学校案例1: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分区教学      

一个50平米的教室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进入到三个学习区域:自主学习区、合作讨论区、个别辅导区,每位学生都会拥有三个老师,即任课教师、学习同伴和ipad。三个老师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习环节和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产生着不同的交往关系。在自主学习区,最重要的老师是ipad,其次是同伴,任课教师居最后,只有在前面两位老师都不能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时,才需要任课教师出场。在合作讨论区,最好的老师是同伴,然后才是ipad,任课老师仍然处在最后一位,只有在个别辅导区,任课老师才可以大显身手。这样就实现了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增值。

学校案例2:上海市市西中学的思维广场

由阅览室改建的思维广场创设了不同功能的学习环境,适合于语文、政治、地理、历史、外语等学科整合后的主题学习。教师会每两周发布主题或任务,学生可以据此进行前置学习,并实现在线预约学习。翻转课堂的两周后,有的学生预约了讨论教室和能够支持其问题解决的学科教师共同展开学习,这样的交往发生于师生、生生及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过程中,因此对学生在建构个人知识中特别加强了其决策能力的培养;而有的学生选择了工作坊式的合作空间,还有的则选择了有沙发和电脑组合的独立学习空间。这种让人与环境产生关系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找到最佳学习状态。

重要价值:重新定义后的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专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新路标2】重新定义教师

从不仅掌握教学技能转向更多拥有学生知识

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多的记住知识以在日后的考试升学中取得高分,教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在教学五环节中精进讲解、强化训练;当作为公开课展示时,又以个人娴熟的教学技能创造着课堂上的风景。教师从师范培养到讲台实践的漫长教学生涯中,专业的发展多半取决于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在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过程中所积累的“学生经验”。

在未来,教师的专业竞争力不再仅仅是精湛的教学技艺,更需要拥有包括学生认知规律、学习问题背后归因、个体差异识别等在内的“学生知识”。“未来的教师将是教育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其中教育知识的最重含量就是“学生知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何精准识别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节奏和认知特点,从而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顺着“这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最适切的支持,这就是教师的“学生知识”。

以往,优秀教师常常会有更丰富的“学生经验”,这一个孩子一定会在这类问题上粗心、那一个孩子擅长这种题型……这些都是经年累月积淀起来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学生经验”,它表现为一种直觉,无法被较大范围辐射。而学生知识则需要从大量案例或数据中提取分析建模,并实现可转化、可迁移、可辐射和可操作。

学校案例3:世外小学和大境中学的IMMEX课程

世外小学和大境中学从美国引进了IMMEX课程,通过基于学科的问题解决发现每一个学生完全不同的思维路径和解决问题的风格偏好,从而提供给教师识别学生差异的多一个视角和多一根拐杖。在上周世外小学的数据反馈会上,教师们惊讶地发现,虽然学习结果是完全一样的,但在解决问题的路上却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喜欢找捷径,有的孩子虽然付出的代价很大但始终坚持己见,有的孩子按部就班地谨慎行事,这些巨大的差异却在同一个课堂里无法完全暴露出来;教师们也惊喜地发现,某一个孩子在完成不同问题情境时的表现差异,从而得出其在某一学科领域更显现出优势倾向的初步判断。这样基于科学数据的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回到教学现场时更有策略地“因材施教”。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发现课、分享课与验收课

下一篇未来课堂大预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