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学堂 >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母亲?敌人?--别让孩子的心流血(二)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走出家教误区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成功,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窒息。

  环境是人创造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紧张、压抑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有心理障碍、心胸狭窄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谁不爱自己的孩子?有的真可以说是"爱你没商量",把孩子爱得"死去活来",自己还觉得爱得不够。但是,这种"超重的爱"把孩子压得喘不过起来,他们一天天远离了我们,有的甚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怜的孩子们同时生活在"天堂"和"地狱"里,他们一方面获得了更多的爱,另一方面又感到压力过大,过早,过多地品尝到了人生的不幸、生活的重负和竞争的惨烈。面对一幕幕的悲剧的发生,难道我们不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给予孩子的爱适不适当?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科学?我们有没有勇气为了改变孩子生长的环境而首先改变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决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喊出"新世纪我能行"?

  我想,我们最应该丢掉的是四大心理误区,即: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丢掉超常心,找回正常心;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丢掉惧怕心,找回保护心。

   

  ▲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

   

  做父母的本应该有颗平常心。因为,生儿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可是,我们这一代做父母和我们自己的父母不同,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成长在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使我们失去的太多,我们竭力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人生理想从孩子身上去实现,竭力想把自己没有得到的物质享受从下一代身上得到补偿,我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这惟一的孩子身上了。于是,强烈的"补偿心"占据了我们的心头。"望子成龙"变成了"逼子成龙"。

  有一次,我去贵阳开会。贵州电视台《女性话题》节目请我和六个家庭谈心,话题是--做个好妈妈。

  有一位带着女儿来的年轻妈妈讲得十分激动:"文革时,我刚上小学四年级,我没有学到什么就下乡去插队了。我没有文化,返城后找不到工作,后来当了个体户,我丈夫也是个体户。我们挣了几个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要留给孩子上大学,我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可是我的女儿不争气。上一年级,才给我考了80多分,我气急了,用绳子把她捆起来,吊到房梁上抽打。打昏过去了,我就用凉水把她泼醒。我气急败坏地朝她吼叫着:你记住没有,你要成为'人上人'!女儿哭着、喊着:妈,你别打了,我一定成为'人上人'!"

  说到这里,这位年轻的母亲泣不成声。已经上四年级的女儿坐在妈妈身旁,大滴大滴的泪水流了下来。

  "你妈妈打你时,你是怎么想的?"我问女孩。

  "我恨她,我恨她。可我也理解她,她让我成为'人上人'也是为我好。"女孩委屈地回答。"你现在能告诉我,什么叫'人上人'吗?"我又问。

  "不知道!"女孩摇摇头。

  女孩的回答,让全场的人啼笑皆非。四年前,女儿挨了一顿毒打,至今还不明白妈妈的期望到底是什么。

  著名的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当"平常人"最安全、最实际。实际上,"平常人"就是心地和平、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纪伟人,可他却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平常人。他有一句让老幼动容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个伟人把自己看成平常人,人中人,我们这些普通人,却又非逼着孩子去当"人上人"不可,我们这不是在害孩子吗?有了这种心理,就不能科学、冷静地对待和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当"人上人",许多家长逼着孩子拼死拼活也要考上大学。孩子考试稍差,家长便冷眼相对;如果排名靠后,便会暴跳如雷、捶胸顿足,甚至恼羞成怒、大打出手。给孩子造成强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样逼下去,就会像德国诗人海涅所说:"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可能是跳蚤。"你希望孩子成为"人上人",结果常常是经过了数十年,才发现孩子成为了一个最没有志气的平庸之辈,变成"人下人"。

  培养平常人,要有平常心。

  所谓平常人,就是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而是要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全国少工委和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民族好少年"评选中,作为评委,我看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农家妇女教子的故事:

  大山里有一个上中学的男孩子,见家里实在太困难,妈妈每天干活太辛苦,决定弃学。一天,她对妈妈说:"妈,我不念书了,帮你干活养家"。

  这位不识字的农家母亲听了,一句话也没有说,把儿子带到玉米地里,掰下一穗青苞米,递给儿子。

  "好吃吗?"母亲问。

  "好吃。"儿子不解地回答。

  "青苞米是好吃,但是不能当饭吃呀!只有等苞米成熟了,脱下粒,磨成面,才能当饭吃。咱家再穷,也不能误了你的学业!"

  男孩一下子明白了妈妈的心意:一个人有了知识,成熟了,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中他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志当存高远","志不强者智不达"。他立即返回学校,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并立志用现代科学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这位农家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很会教育孩子,因为她自己就心平气和,知道母亲的责任不是逼孩子学习,而是教孩子做人。

  所谓平常心,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许多父母爱支配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支配孩子的未来,逼着孩子委屈地去做他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使孩子成为只能顺从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的人;另一个就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事与愿违,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仔细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马寅初的父亲给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账房先生,而马寅初选择的道路则是离开家乡,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国求学,拿回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有些事情往往很奇怪,结果常常和你想得到的相反,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的人,但是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最后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

  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让孩子快乐地"当自己"一辈子。他认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替孩子决定前途?尤其是依从父母的意愿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根本是"本末倒置"。他从不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他认为孩子学习不喜欢的项目,那份痛苦会根深蒂固地留在孩子心里,成为孩子心里抹不去的阴影。

  对女儿的教养,蔡志忠先生采取的是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办法。他曾送给女儿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有一棵小番茄秧,人们告诉它,只要它努力,就可以长得大,结的果实就会像西瓜一样大,味道也会像香气一样香,并且还会像苹果一样有营养。结果,小番茄秧很努力地汲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强身健体。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小番茄秧,它甚至连一点自信都没有了。

  蔡志忠说,他只要自己的女儿成为自己,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只要能够健康地成长,只要能够快乐地当她自己,这就是他为父亲毕生的心愿。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强迫孩子达到自己能力以外的目标,会让孩子感到迷失,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不要把你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着让孩子来实现你自己的理想。正像蔡志忠说的:"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给予孩子在规则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成长,完全在自我发展。"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

   

  ▲丢掉超常心,找回平常心

   

  用超常的眼光看孩子,是当今父母最普通的问题。只要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就怀疑自己的孩子有毛病。

  有一年的寒假,我在北京青年宫连续进行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听"系列讲座。一天,讲座后我在大厅里搞心理咨询。有一位军人爸爸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咨询。他们排在第三个,我一直很注意他们。看上去,那个男孩很老实。轮到他们,这位爸爸郑重地对我说:

  "我的儿子有病!"

  "你的儿子不是挺好的吗!"我对这位爸爸有点儿不满,哪能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有病呢!

  "我的儿子有多动症。"这位父亲认真地坚持看自己的看法。

  "我仔细观察你儿子,他一直没有乱动呀!"我说。

  "他是神经性多动症。"

  于是,我向他请教患"神经性多动症"的人是什么样子。

  "一会儿嘴角抽动一下,一会儿眼角抽动一下。"爸爸说。

  我又看了一眼孩子。他爸爸没说他有病时他还是挺好的,说到他嘴角、眼角抽动,他的嘴角和眼角真的就开始抽动起来了。我淡淡地说道:"男孩当然好动了!"

  可是,爸爸仍然执著地说着:"我带他去过好多家医院呢!"

  "医生怎么说?"我很是关心检查的结果。

  "医生说他没有病。"

  "那你为什么还不放心呢?"我有点儿奇怪这位爸爸的想法。

  "治多动症的人说他有病呀!"

  "那当然了,不说孩子有病,他们到哪里去赚钱呀?有的地方治多动症,一个疗程要收3000多块钱呢!"

  这时候,男孩子已经显得不耐烦了。他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挡住自己的嘴,小声地对我说:"知心姐姐,告诉你吧,我根本就没有病!"

  我把他手中的书接过来,也学着他的样子,用书挡着嘴,小声对他说:"对!你没有病,是你爸有病!"

  我为什么要说他的爸爸有病呢?因为当着孩子的面就说孩子有病,这本身就不正常。正常的父母不会这么做的。我不希望孩子的头上从小就笼罩着"有病"的阴云。

  这倒使我想起一个外国男孩的事儿。他出生时就生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爸爸妈妈告诉他,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他们跑得那么匀称,是因为他们自己下功夫练出来的。孩子的爸爸妈妈始终把孩子看成正常,一样让他参加体育锻炼,一样让他去跑步……这个孩子虽然身体有残疾,可是心理一直是很正常的。经过刻苦的锻炼,他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这叫什么?正信息!对孩子来说,"有病"就是负信息,"没病"是正信息。在正信息中长大的残疾孩子,身体虽然不健全,但是心理是正常的、健康的;可是在"负信息"中成长的孩子,肢体虽然健全,可心理有病,总怀疑自己有病,时间一长,身体真会出毛病。

  有位妈妈很不负责任,她的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成绩较差,她十分焦急。一天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是弱智,送弱智学校去吧!这位妈妈信以为真,没有经过医生鉴定,就把女儿送进了弱智学校。上六年级时,女儿参加全区弱智学生运动会,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结果一体检;医生说她是个完全正常的孩子,成绩不算数。记者闻讯,前来采访这个"假弱智生",问她这六年的感受。女孩说,刚刚来弱智学校的时候,觉得周围的人说话、走路都不正常,可没过多久,周围的人却认为她"不正常"、"有病"。她也开始学着弱智生走路、说话的样子,慢慢地,别人也看她"正常"了,她也就真的变成了"弱智"。

  可以说,是环境改变了人。把正常人变成了不正常的人。

  如果父母有了"超常心理",总怀疑原本正常的孩子不正常,自己每天处在紧张、焦虑之中,这样不仅自己会缩短寿命,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使一些孩子小小的年纪就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大人才常见的疾病。因此父母精神一紧张,小孩立刻就能感觉出来。成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体内具有了一定的抵抗力,所以有时没有什么症状,而孩子的防御能力差,只好替父母生病了。

  所以,医学专家告诫我们,长期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易短寿。长寿的秘诀是:保持乐观的情绪,减少精神紧张的生活方式。"精神紧张"与心理有关。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超常"的眼光看自己、看孩子,那你说你该有多累!

  怎样让自己变得轻松呢?那就恢复"正常吧"!当我们学会用正常的眼光、发展的眼光、长大的眼光看孩子,你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原谅孩子的过失,看到孩子的长处,你就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正常"的标准是: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今天的父母多是烦恼少有惊喜,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眼光出了毛病。我们不是用心去观察自己的孩子,而是总用眼睛盯着别人的孩子。

  有一次,我去参加中华慈善总会的会议,听民政部的同志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外国人领养中国孤儿,你给他一个孤儿的照片,他进了孤儿院,就直朝这个孤儿奔去,抱起孤儿又搂又亲,如获至宝,认为这是"上帝"赐给他的,是最好的,至于别人领养的孤儿什么样子,他一点儿兴趣都没有。而中国人领养孤儿,先要求找个长得好看的。进了孤儿院,抱起自己的孩子,眼睛却盯着别人怀里的孩子。还要说什么:"呦!她的孩子怎么比我的漂亮呀?"作为父母,如果总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好,不珍惜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是个"宝",自己的孩子倒像根"草",对于孩子来说,那是莫大的悲哀。

  你是不是应该这样看,你们的孩子是你们夫妇的生命啊!

   

  ▲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

   

  今天家长面对孩子那么心急气躁,那么不冷静,是为了什么?

  虚荣!

  孩子没考好,你就觉得是让你没面子了,便拳脚相加;孩子没考上大学,是让你丢面子了,于是冷眼相对;孩子有了点成绩或是考上了大学,是给你增添了光彩,于是到处炫耀,把孩子的一切和自己的荣誉挂在了一起。把考高分的孩子当成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招牌,把有缺点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耻辱,把有特长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摇钱树,这是什么?是虚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那位被自己亲生儿子徐力杀死的母亲说过:"考不上大学就打死你,你就别回来!"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作为你的孩子,无论是他犯了多大的错误,做母亲的也不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就只有上大学才是有前途的吗?有些父母,看到儿女上了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他们多高兴呀,以为真是完成了什么重要的使命!但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是一场悲剧!

  我儿子报考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咨询过北京一位著名大学的老教授:儿子究竟选择哪所大学?这位教授说:"你把各个学校的情况提供给他,请孩子自己决定。你不要替孩子选择,让他自己选择。"

  接着,她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偏远地区的一个女学生,学习特别好,人称"三脑袋",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高分。高考时,父母让她报考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她不想考那所学校,可父母非逼着她报不可,说是让她为祖宗增光。她违心地报考了那所大学,果然也被录取了。但是,入学后,学校进行的三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结果她哪里能够接受得了呢!于是,入学仅三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她的母亲来到学校"接"她,欲哭无泪,一声一声地喊着:"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我当初不逼她,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每一年,在大学生中自杀的学生不止一个、两个。你想想,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怎样对待?且不说孩子承受力如何低,单说家长一生的心血,不都付之东流了吗?为了让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家长真是操碎了心,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想好、办好,甚至把孩子将来的前途都设计好了。但一桩桩事实向我们发问:费这些力气,能讨个好吗?你的那些设想和做法,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孩子成长的规律吗?倘使什么都替孩子打点好了,你又能够真正替孩子把人生路走到底吗?

  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人生的路。人生的路上,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那么,父母的使命是什么呢?

  用知心以孩子为友,陪孩子走一程。

  可我们有些父母却忘却了自己"陪"孩子的使命,反而喧宾夺主,把"陪"变成了"替",把"配角"当成了"主角"。孩子上小学,替孩子收拾书包、背书包:孩子上大学,替孩子扛行李、收拾床铺;孩子去春游,替孩子"抢"座位;孩子要考大学,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孩子参加兴趣班,替孩子选择兴趣……无怪乎有人说,孩子有点什么事情,最忙乎的是家长。家长忙了,孩子却没事情可做了;家长情绪饱满、乐此不疲,孩子却早没了兴趣、在一边"旁观"。

  "减负"了,我去了北京几所重点小学和孩子们聊天,想听听他们说一说"解放"后的"快乐"感受。谁知,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愁眉苦脸地对我说:"减负"前,我妈给我报了三个兴趣班,"减负"后,我妈说这回有时间了,不能闲着,又给我报了两个兴趣班。我苦死了,哪儿有快乐呀!我每天真是度日如年啊……

  有她这样命运的孩子不止一个。

  一个男孩告诉我:"我爸逼着我学习钢琴,我不爱学,他就打我,还说有什么特长考大学可以加50分!"

  我对他们说:"能加分的只是少数。我儿子是个艺术特长生,参加过清华大学和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艺术特长生测试。全国来报名的学生有1000多人,报考钢琴的就有600多个,而被各个重点大学降分录取的只有几个人,你能是那几个人中的一位吗?如果你不喜欢弹钢琴,单纯为那50分去拼命,我看不值。"

  男孩说:"您要是我爸就好了。我可说不服我爸,我不知道我能熬到哪一天……"

  家长们对设计孩子的未来兴致勃勃,孩子却觉得苦不堪言。家长还着急、替孩子花钱、替孩子受累,到头来孩子非但不领情,反而一个个感觉被爱得"死去活来"。

  我们真应该冷静地想一想,我们可以替孩子做这做那,但我们代替不了孩子成长呀!你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孩子不愿意学、不想学、不好好学,你岂不是白花钱?

  有位爸爸让孩子学习特长,将来好在上大学时加分,前后花了2万多元钱,结果孩子不但没有学出来,没有考上大学,反而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每天只想着自杀。这位爸爸真是追悔莫及,写信给我,求我救救他的儿子。

  "替"和"逼"的背后是什么呢?

  虚荣。

  过去人们在一起比吃、比穿、比钱多钱少、比家用电器高级不高级,现在呢,发展到了比孩子;比谁家的孩子上了重点学校、比谁家的孩子考了高分、比谁家的孩子上了父母期望的大学……把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学业上的成就,当成了装饰品,成为向别人炫耀的东西。

  有位父亲,在单位担任主要领导。过去常常把上中学的儿子带到单位来吃饭,孩子也常常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自从孩子没考上大学,这位父亲就再也不让儿子在单位露面了。单位的同志都说,领导不让孩子来单位,是虚荣心在作怪。全国那么多考生落榜,其实是很平常的事情嘛。可这位父亲却认为儿子给自己丢了面子,不想让儿子再来单位,岂不知这对儿子的心灵实际上造成了一种伤害!

  马克思说:"对这种人来说,只有一种动力,那就是虚荣心。像一切爱慕虚荣的人一样,他们所关心的只是眼前的成功、一时的风头。"

  前不久,我在一份家教报纸上看到一个儿子控诉父亲的文章,题目的《是父亲的虚荣心害了我》。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在我国一个偏远的小镇,有一位小学体育老师,一心希望儿子能出国留学、光宗耀祖。考研究生时,儿子分数差了一点儿,失去了出国留学的机会。父亲着急得不得了,到处托人找关系,想让儿子早一点出国。最后,终于通过一个中间人,交了2万美金,终于把儿子"弄"到了美国。父亲逢人就讲:"我的儿子出国留学去了!"

  没想到,儿子出国后,并没有走上父亲企盼的那种"辉煌"求学之路。不仅历尽艰辛,最后还受了重伤,"人财两空"地回到家乡。

  在这之前,儿子先后把自己挣的1000美金寄回了家。父亲立刻"牛"起来,穿戴也讲究起来;

  过去他们家冷冷清清的,如今门庭若市,连校长也经常光顾他们家。很快,父亲从一位体育教师升到了教导主任的职位,后来还当上了副校长。

  但就在父亲竞争校长职位的工夫,儿子被打伤了。给父亲打电话诉说自己的遭遇,并提出要回国。父亲哭了,勉强同意他回来。

  儿子回来后,父亲很不高兴,说:"你真不给我争气。我现在正在竞选校长呢,你偏偏在这个时候回来丢我的脸!你最好找个没人看到你的地方呆着去!"

  儿子十分伤心、愤恨,连夜写了这篇文章,控诉父亲的虚荣心使他沦落到今天这种悲惨的地步。

  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虚荣心是很可怕的东西,父母的虚荣心可以毁掉孩子的一生!正如古人所说:"世人单为'体面'二字,坏却平生。"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很多大人把孩子当成工具,当成他们未竟梦想的延续,要求孩子为父母挣面子,于是,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尊重孩子。殊不知,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

  我们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的前提是--承认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孩子的生命是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父母只是陪孩子走一段路而已。

   

  ▲丢掉惧怕心,找回保护心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关键是会教育孩子。"

  独生子女的父母更爱孩子,但有些父母却把爱变成了过度的保护,产生了惧怕心,即:生男孩子怕变坏,生女孩子怕受害。每天为孩子提心吊胆。有的父母恨不得把孩子变成BP机,挂在自己的裤腰上,有什么事就"紧急呼叫"。但是,你不可能整天围绕在他身边,你有你的事业,孩子也有腿有脚,有自己生活的空间。

  大家都记得发生在北京的"流星雨事件"吧?女学生马晏由于没有自护能力,竟被一个假冒警察的坏人骗到小树林里杀害了;山西一位女大学生,大白天走在校园里,竟被一个声称"是教务处的"坏蛋骗到一个废旧的房屋强奸后焚尸......

  一个个令人发指的恶性案件的发生,一次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做父母的要保护孩子,并不只是用自己的肩膀,而是要教给孩子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

  父母要特别关心自己的女儿。

  女孩容易上当受骗。父母要从小告诉女儿不要贪小便宜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更不允许男性随便摸她。要告诉那些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女孩子,一定要把钥匙藏好,不要让别人看到。北京有个流氓成性的人,常常跟踪那些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小学生,入宅抢劫,他多次作案,先后强奸了40多个女孩子。

  女孩子要从小培养勇敢精神,遇事要不慌不忙。

  我记得我在北京女一中上初中时,就曾经遇到过一个流氓。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放学后我乘公共汽车回家。车上很挤,我感到后面老有人拱我。我警觉起来。我想起妈妈的话,遇到坏人别害怕,要沉着。我慢慢往车门口挪动,没想到脖子上的大围巾却被那坏人悄悄拽住了。我不动声色,也没有回头看那个人,怕自己害怕。

  车一停,我"噌"地跳下车,同时使劲把围巾拽了出来,快步往家走。走着走着,我忽然发觉后面有人跟踪我,可能是那个坏人也下了车。这时,我又想起妈妈的话:有人跟踪你的时候,你要往人多的地方去,不要往家跑,因为坏人要是知道你住在哪里,以后你就会天天处在危险之中。

  我灵机一动,径直往胡同口的首都剧场走去,正好赶上刚刚散场,我混在人群里转了两圈,把围巾放在书包里,换了个模样。看看"尾巴"甩掉了,我才跑回家。

  到家才发现,我的衬衣全湿透了--那可是大冬天呀!我把"历险记"跟妈妈一讲,妈妈当时就夸了我:"太好了!你真勇敢,还挺聪明,干得好!"

  其实,妈妈就是这样大胆的一个女人。她常说,女人就是要胆大,将来才能做大事。我们小时,父亲在外地工作,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由妈妈做主,她果敢坚毅,有了妈妈我们的心里都感觉好踏实。而妈妈呢,也教给了我的姐妹--她的女儿们从小拥有这坚强的性格。

  没想到的是,妈妈培养我的坚强勇敢的性格,竟成为我离开她后独立生活最重要的财富。

  19岁,我离开家,去东北农村插队。不久,当上了北京知青集体户的户长,带着大家过日子;后来,又当上了妇女队长,带领着村子里的60名妇女下地干活。虽然那时的我并不怎么会干农活,可是我心里有那么一股"我能行"的勇气,帮助我把工作做得很好。

  记得有一个傍晚,我被通知去县里开会,集体户的一名女生送我去大队,我们在大草甸子上迷了路。周围是一片沼泽地,怎么走也走不出去,慢慢地天黑了,远处还传来了狼的嚎叫声。我们两个并没有害怕,只是静静地呆在草地上,等着天亮。后来,生产队才发现人丢了,派了许多村民来找,才把我们找回去。大家见到我们就问怕不怕有鬼来。我说:"鬼怕人,人才不怕鬼呢!"

  事后想起来还真有点儿后怕。但是这件事,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害怕,那就是自己吓唬自己。就像培根说的:"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害怕的了。"

  在农村插队的那些年,我经历了许多次惊险,每一次成功地摆脱险境,都使我向"勇敢"靠近了一步。我终于悟出这样的道理:勇敢是精神气魄的力量,而不是四肢的力量。那些最能适应环境的人才是勇敢的人。勇气是在每一次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大胆是取得进步的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生活把我锤炼成为了一个大胆的人。

  一次,我带领30多名北京小学生去香港参加夏令营活动。回来的那天晚上,北京下起了大雨,机场雷电交加,飞机几次下降都没有成功。飞机大起大落,机舱内颠簸得非常厉害,好像马上就要机毁人亡一般。旅客乱作一团,有大声惊叫的、有喊爹喊娘的……跟我同行的一位年轻女记者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险情,她紧紧地抱着我哆嗦,忍不住大叫起来。我一直在安慰她:"不要紧,不要紧的……"

  飞机终于在天津机场迫降,等待北京方面的命令。这时,外面还下着瓢泼大雨。

  一些旅客吵着要下飞机。有的人还对我们说:"你们怎么这么奴性,还不叫乘务员打开舱门,把孩子带下飞机,你们不想活了啊!"

  同行的人问我怎么办,下不下飞机。我冷静地说:"不能下去。外面下着那么大的雨,只有飞机上最安全。我们要相信中国民航。"于是,我们招呼孩子们安静地休息,还把自己手里的矿泉水贡献出来,给那些吵着要喝水的旅客。在孩子们的影响下,机舱里的旅客慢慢都安静下来。一个小时后,飞机在北京机场安全降落。在机场等候多时的家长们,看到孩子安全归来,都十分高兴。

  那位年轻的记者动情地对我说:"卢头儿,我真佩服你!你真有大将风度,临危不惧!如果我们中途下了飞机,我想我以后肯定再也不敢乘飞机了!"她的话,给我很大的鼓励。我想,人生也是如此,要做暴风雨中的海燕,才能领略风雨的壮观。妈妈给予我的这种勇敢精神,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社会上,还有一些大男孩抢劫小男孩的钱财,这也要特别注意。家长们最好不要让孩子把名贵的衣服穿到学校去,否则很容易引起别有用心的人打他的主意。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男孩子穿着妈妈从美国买的价值1000多元钱的名牌运动鞋去上学,一出门,就被人截住了。

  "把鞋脱下来,让我穿两天!凭什么你就穿这么好的鞋?"那个大男孩狠狠地说着,把自己的旧鞋踢过来。

  小男孩吭也不敢吭一声,把鞋脱下来了。

  很多孩子被人劫去钱物,不是因为穿得太好,就是由于兜里有钱太招摇了。新加坡、日本等国对中小学生都有严格的规定:所有的学生必须穿校服到学校,不允许穿别的服装。这样,就不会在学生中间造成贫富悬殊的现象,也就不会发生什么恶性的抢劫事件。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尤其是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宽裕的家长,不要让孩子在经济方面产生比别人强的心理,更不要让孩子在金钱方面有优越感,因为,这样对孩子并不是什么好事。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普通一点儿、平凡一点儿,并不是在"虐待"孩子,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

  让孩子摆脱惧怕,获得保护,是每一个家长必须要做到、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要让今天的孩子成功进入21世纪,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伟业的人才,必须调整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

  2000年3月,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共同创办了"知心家庭学校"。我们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在"知心家庭学校"里,爸爸妈妈和孩子,既是同学,又是朋友,大家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全国第一个挂牌的城市就是金华市。我荣幸地担任了"金华市知心家庭学校"名誉校长。

  事隔8个月,"知心家庭学校"如雨后春笋,在金华市中、小学校建立起来。11月11日,全国"知心家庭学校"现场推进会议在金华召开。我欣喜地看到,金华市刮起了"知心风暴"。

  在徐力读书的金华四中率先建立起"知心家庭学校",开办了知心信箱、知心报、知心辅导室、心灵之桥演播室、知心热线等以知心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知心家庭学校"不定期地以座谈会、专家报告会、家长现身说法等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传授。针对家庭中母亲与子女接触较多的现状,"知心家庭学校"开办了"现代母亲素质讲座"。金华四中的知心信箱就挂在学校通知栏旁边。同学们学习上,生活上的烦恼;对同学、老师、学校的建议等等都可以写在信上,投进知心信箱。知心信箱为每一位来信的同学保密。知心信箱的辅导老师,通过信函的形式尽快给来信的同学答复。普遍的问题,还在学校的知心报上予以解答。目前学校收到的来信中有诉说自己感到孤单没有朋友的,有询问学习方法的,也有讨教如何与同学、老师、父母相处的等等,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知心家庭学校"对每一封来信都有回信,而且又专人送到来信人手中。

  "知心热线"曾接到一位爸爸的来电,问该如何教育他的儿子。经询问得知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已懂事的儿子整天郁郁寡欢,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接热线的老师问这位父亲:"可以和您的孩子谈谈吗?您先问问儿子愿不愿意?"父亲小心翼翼地询问儿子,儿子慢慢地走过来,拿起话筒,辅导老师就与他商量能否与他交个朋友,与他谈谈知心话?那孩子答应了,第二天来到了"知心辅导室",在辅导员的耐心开导下,终于揭开了多年的心结。

  这样的学校在北京,在辽宁营口,在山东青岛,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建立起来,2001年将建起300所。

  在金华,当我提出再去看看徐力时,我听到一个好消息:徐力已由原来的15年徒刑改判为12年,现在已经转到杭州少年管教所。可是,听说徐力曾说,15年和12年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

  我心里很不安。看来徐力对自己的前途尚没有信心。我想,别的少年犯会有父母去看望,而徐力呢,没有了妈妈,他更需要的是母爱。于是,我便决定推迟一天返京,去杭州看他。

  我要让天下的父母都相信一个事实:环境可以改变人!好的环境可以把孩子变好!阳光可以融化一个少年心头的冰雪!

  11月16日,我来到杭州少年管教所。在宽敞明亮的探视室里,少管所负责人说,徐力刚来半个月,但表现很好。所里组织少年犯学习时,他朗读文章,还会出板报。听了这些,我十分高兴。

  一会儿,教官把徐力带来了。他剃光了头发,身穿少年犯的服装。

  "你认识她吗?"教官问道。

  "知心姐姐!"徐力亲切地叫着,脸上露出好看的笑容。

  天天都会听见有人叫我"知心姐姐",不知怎么,今天听到徐力这样叫我,我心里的滋味却不寻常。看得出,在徐力的内心世界里,"知心姐姐"占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我们并排坐着。我仔细端详着他:比起八个月前,他白了,也长胖、长高了,令人欣慰的是,他苍白的脸上有了红晕。

  "听说你减刑了,祝贺你。"我真诚地对他说。

  "是的,同学们联名上书法院要求为我减刑,我爸也到处奔走为我说话,法院终于判了,减了三年。我很感动也很难过,我犯的罪,判多少年也不算多啊!"徐力低下头动情地说。

  我的心放下了,原来徐力所说的"15年和12年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的话,并不是出于自悲而是自责。

  "这说明大家对你还抱着很大的希望啊!你要有决心重新开始!你在少管所每天都做些什么呢?"

  "上午学习政治文化,下午劳动。我只要有空就学习,我叫我爸把我的书包和课本都带来了,我要好好学习,出去还要考大学。"徐力坚定地说。

  "你很有志气。少管所也是一所学校,你只要珍惜大好时光,会学到好多知识。方志敏烈士生前在国民党的监狱里,条件那么恶劣还写下了《可爱的中国》那样不朽的著作,因为他坚信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定会实现;你现在的条件比他好得不知多少倍,又有那么多人关心你,你可不能虚度年华,要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将来出去要为祖国效力,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不行!再说,这也是你妈妈一生的希望……"

  一提到妈妈,徐力的眼睛红了,眼眶里噙满了泪水。"我会努力的,知心姐姐您放心。我还让我爸带来了《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还借给别的人看。我还要学习外语和电脑,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没有本领不行!"

  "有志者事竟成,你一定行!需要什么的话,你可以给我写信。"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相信,12年后的徐力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我让徐力抽空,把他和他母亲的事情写成书,用来唤醒天下的"徐母",也来警示天下的"徐力"。

  临走,我们把事先买的毛衣、袜子、水果塞在他手里,徐力又惊又喜,连声说"谢谢"。

  我和徐力并肩照了一张照片。回来洗出来看时,照片上,徐力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每每看到这张照片,我这个做母亲的心中,仿佛又多了一份对儿子的牵挂!

  当新世纪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我收到徐力从少管所寄来的信。可以说,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让我高兴的一件事。信是这样写的--

  知心姐姐:

  您好!

  由于时间安排的原因,我直到现在才给您写信,我在这里先说声"对不起",希望您能谅解我。

  当我时隔半年在少管所再次见到您时,除了惊讶,更多的是激动。惊讶的是我没想到您"不辞千里"来看我这个失足少年,激动的是我终于又见到了心目中的"知心姐姐"。

  您在谈话中对我的开导和教育使我受益匪浅。当我得知您以我们四中为基点建立了一个"知心家庭学校",建起了我们与父母沟通的桥梁,我的喜悦自不必说。我们终于能够找到与父母沟通的途径,通过"知心家庭学校"的建立,我们逐渐拉近了与父母的距离,虽然我没有机会深切体验,但我更感到这种作用。知心姐姐,我一定会尽我所能支持这项活动,把我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告诉大家,不再酿成我这种"悲剧"。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对父母普遍存在着距离感。主要由于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不多,心中的一些不悦和困惑无人倾诉。再加上现在的父母在对孩子的管束上普遍偏紧,特别是在学习上,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名次,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种过高的要求会使孩子的压力越来越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上的畸形,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将构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我希望全世界的父母能够多关心孩子,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抚慰。让孩子真正拥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建起一条沟通的桥梁。

  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多与父母沟通,也许最初的沟通会充满苦涩,但基于父母对你和你对父母的那份深爱,沟通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圆满的。由于你与父母之间久未交流真实思想,要一下子面对面交谈会很难,下面我建议几种办法供你们参考:

  1.给父母写一封信;2.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让他们阅;4.写几篇日记;5.诉说自己的苦恼;6.有意放在父母可以看到的地方;7.请老师、阿姨等你和父母都信任的人向父母说明你的状况。

  上述办法的作用是引起父母对你的状况的了解与关注,创造你与父母进一步沟通的条件,请相信,当你的父母明白了这一切后,一定会认识到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远不如让儿女身心健康,拥有幸福快乐更重要,而你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后,不但会心情愉快,学习也变得轻松。

  我就是没找到与父母沟通的正确途径,所以才造成今天的悲剧。我真的不想让这种悲剧重演。我希望知心姐姐能把我的切身体验告诉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这也是我现在惟一的心愿。

  知心姐姐,新年将至,我希望你们一家幸福美满,也希望所有的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再次看到您那慈祥和蔼的面容。更希望您能组建更多的"知心家庭"。就此搁笔。

  祝家人幸福!

  徐力 

  2000年12月28日

  徐力的心愿,也是知心姐姐的心愿:

  让所有的孩子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让所有的家庭都成为"知心家庭"!

  春节前,徐力的爸爸给我打来电话,他泣不成声地感谢"知心姐姐"两次去看望他的儿子,答应一定常去看徐力,鼓励他重新做人。

  我相信,"知心风暴"一定会压倒"心灵尘暴"。当和谐的家庭气氛建立起来,当父母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之日,家庭将成为"知心的小屋",成为"和谐"人才的培训地,而不是"沙尘暴"的发源地。

  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让"知心风暴"刮得更猛烈吧!

   

  作者简介:

  卢勤,高级编辑。1948年9月生于北京,1979年到中国少年报社工作至今;1986年始担任"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现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首部力作"写给年轻妈妈",三年内印刷46次,发行230万册,读者逾千万,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全国畅销书。

  22年来,她致力于对少年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讨,推出了"知心姐姐快乐人生三句话"--第一句:面对生活,微笑着说:"太好了!"第二句:面对困难,勇敢地说:"我能行!"第三句:与人相处,主动地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这三句话成为"知心姐姐"在新时期独特的教育思想,很快在广大少年儿童、教师和家长中流传。

  她个人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建业标兵"称号。2000年荣获中国新闻最高奖--韬奋新闻奖。(转自《北京文学》2001年第三期)




上一篇怎样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

下一篇母亲?敌人?--别让孩子的心流血(一)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