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教育奠基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2000年 素质教育与减负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 张人利
新千年的头件大事就是抓“减负”。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此,“减负”工作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地纷纷出台“减负”具体举措。那一年,我们学校的“减负”举措也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与争议。
“减负”是困扰教育界的老问题了。当时我们发现,“减负”不是书包轻不轻,作业多不多,活动够不够这么简单,甚至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上课用心的多少。事实上,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怎么教、怎么学”,而忽略了研究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学什么更合理?更多地关注学科研究,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本身的研究。其实,同一个学生、学习同一门学科,要达成同一个目标在不同的年龄段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教育的效能。
在综合了对学生生理、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后,学校对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按学生的“最佳发展期”设置课程,对他人不敢去动的“主课”进行大胆创新。
我们认为,每一门学科都有最佳发展的学习年龄,学生学习某门学科效益最高的年龄段,就是学习这门学科的最佳发展期。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逻辑推理差,对数学抽象概念学习比较困难,但模仿能力强,形象思维强,是学习语言最佳时期。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们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把抽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重心上移,小学一年级不设数学必修课,而通过数学活动课让学生有一些“形感”、“数感”;把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如外语、语文等“重心”往“下”移,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
改革在当年引来了家长和社会的一片争议,甚至有专家在报纸上撰文提出质疑。但令我难忘的是,当时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了我们基层改革、探索很大的鼓励与支持。时任上海市教委的分管领导还经常来我们学校听课了解情况。
正是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基层的活力得到了激发,我们的改革逐步从小学一年级延伸至义务教育的全阶段,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事实证明,我们为“轻负担”和“高质量”找到了一个好的契合点。2004年,在改革试点中成长起来的首批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到了100%,高中录取率名列全区第一,56%的考生达到了市重点线。而4年前我们学校还是一所“学生自卑低头,家长无奈摇头”的薄弱校。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切都是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结果。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每天只需0.7个小时即可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全校学生平均每天在校锻炼时间超过一小时。
如今,我们学校的一些好的经验已被运用在了上海的二期课改上。“减负”不是简单的减法和加法,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开展,要从研究学生出发,才能使学习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体验。同时,“减负”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各部门相互携手的社会系统工程,仅靠学校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从这两点看,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记者 计琳 采访整理
□链接
素质教育的历史命题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之后,他又提出要使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具体地把公民的基本素质确定为教育目标。正是在小平同志和中央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集中概括起来,以及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命题。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主张的凝聚。素质教育的含义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而与之相对立的“应试教育”,则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
推荐专题:庆祝建国60周年 中国教育及科研发展回顾展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 2008 zjjr.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家长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