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教育百科

教育回望:1949教育新生 新中国教育起步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教育奠基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1949教育新生

新中国教育起步

原教育部党组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张承先

教育回望:1949教育新生 新中国教育起步

制图:张劲松

  编者的话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国家兴旺,教育奠基。如果说,共和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本皇皇巨著的话,教育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在新中国60岁华诞来临之际,我们以年份为标记,让亲历者娓娓倾述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记忆,以此记录共和国60年教育发展的脉络,勾画共和国教育蜿蜒前进的足迹,以及昂首奋进的历程。

  华北解放后,由山东的鲁西、河北的冀南、河南的豫北三部分组成的平原省于1949年8月建立,当时我在平原省委任宣传部长。平原省结束后,我调华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任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华北行政委员会的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参加了建国初期对中国旧教育的改造和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的工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当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教育工作的建设方针是: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向工农开门。

  根据《共同纲领》和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建国初期这一段时间里,我主要抓了老解放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和进行新型正规化建设、对新解放区旧教育的接管与改造以及争取、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三个方面的工作。在这些教育建设过程中,建立了正规学制,注意加强了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但也仍保持了老区教育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论联系实习、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优良传统。

  在对华北的新解放区旧教育的接管和改造过程中,实行“维持原有学校,逐步加以必要与可能的改良”的总方针,采取先接管、接收和接办,然后逐步加以改造的办法。1948年秋至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华北全部解放。在各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立了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经过充分酝酿,取消反动政治课、取缔国民党的训导制度、开设“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思想政治课、组成校务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外,对旧学校的校长、教师,除极少数与人民为敌的反动分子外,一律继续留任,学校办学经费照旧划拨。这些政策深受广大教职员工的支持,从而顺利完成了学校接管工作。在顺利接管、维持现状、加以改良的基础上,贯彻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坚持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当时在老区教育与新区教育的“会师”中,积极推行了老区的教育经验,并在改造旧教育中,积极争取、团结、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

  总体来说,在建国后的头三年,根据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客观要求,对广大知识分子实行了“争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正确方针,不仅从制度上改革了国民党时期遗留下来的旧教育,而且也从思想上实现了对旧知识分子的团结和改造,从而创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新教育。

  (本报记者柴葳据《张承先回忆录》整理)

  □链接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起步的。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1949年12月23日-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必须坚决正确地执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随后,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师范教育会议相继举行,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实施细则

  相关链接:见证60年发展:一家三代人 两个世纪的教师情结

 




上一篇教育回望:1950年“语文”替代“国文”

下一篇1991年教育大事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