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室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观察 > 教育观察室

“马赛克式成长”一场父母教育焦虑的逃逸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想象一下,假如你从小记事开始,所有父母不想让你看见的事情,画面和声音都自动被过滤、净化、打了“马赛克”。“不识愁滋味”的你,这一生是否会活得更快乐?

  作为高科技“黑童话”的英剧《黑镜》,最新一季第二集《方舟天使》,展示了一段“马赛克童年”。有网友点出它的价值:如果你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共鸣,那它就是最好的故事。

  或许我可以更自信地说,无论程度深浅,你一定产生共鸣。

  《方舟天使》前半程大开脑洞,后半程心惊肉跳。一位保护欲极强的单亲母亲,因其女儿萨拉3岁时曾因贪玩走丢,于是在萨拉脑部植入智能软件“方舟天使”。“方舟天使”的存在,像望远镜,也像黑板擦:一方面,母亲通过平板电脑实时监控萨拉的动态;另一方面,只要萨拉撞见任何少儿不宜的黄色暴力场景,或是可能让她产生负面情绪的瞬间(恶狗吼叫、外公中风摔倒、母亲哭泣),“方舟天使”即刻给她眼前的画面打马赛克,同步过滤声音。

  马赛克式成长模式,完整贯穿了萨拉的童年,但大千世界岂能容忍任何一个人在真空中长大?好奇心和外界诱惑源源不断涌进萨拉的生活。尽管后来母亲意识到情形不妙,关掉了马赛克设置,但为时已晚。最终,萨拉的无知和叛逆毁掉了母女情分,她举起平板电脑砸向母亲……

  萨拉的“马赛克童年”,许多子女回忆也曾遭受“擦除”“过滤”的童年,也有许多年轻父母,惊觉似乎正在犯一样愚蠢的错误。

  你还记得成长的哪些画面被打过“马赛克”?

  “马赛克式成长”,或许是物理意义的屏蔽:童年,你早早被圈定大片活动“禁区”而懵然无知,池塘边旱冰场闹市区,因为父母觉得危险,所以对你绝对危险;电视剧闪现黄色暴力画面,父母慌不择路地切换频道,或是捂住你的眼睛;中学生物课本点到生命的诞生,回家父母只用一句“长大了你自然会懂”来搪塞。

  “马赛克式成长”,更可能是精神层面的过滤。

  少年上学时,你班级里是不是也有一两个特立独行的成熟姑娘?她们过于惊艳的发型让班主任皱眉,课桌里藏着无关学业的杂志,吊在单杠上听音乐,下晚自习跳上男生单车后座……

  “听说她来自单亲家庭,性格反叛。”“她成天和社会上的狐朋狗友混一起吧?”对那个姑娘,你和其他同学感觉并无不妥,但父母提醒你不要和她走太近,会被“教坏”,路会“走歪”,因而他们确保,在你眼睛里,彻底擦去“那类女孩”的存在。

  饭桌上,父母聊起自己工作的不快。职场的难处,你想问,他们却不愿和你解释。他们拒绝让象牙塔里的你了解人心复杂,以及社会的“阴暗面”,因为“多说无益”“防止你分心”。

  然而,离开学校的你,分分钟掉进职场,没人等你慢慢适应,更没人好心给你补习“世间百态”这门课。我有几个朋友,直到实习入职才第一次知道“社会”两个字怎么写,天天质疑人生。他们郁闷,为何父母此前对生活的负面可能性闭口不提,若是早有心理准备,也不至于产生如此巨大的落差感。

  虽说每个年龄都有各自应做的事,没必要抢读属于未来的剧本,但父母刻意掩饰“阴暗面”,或没理由地擦除他们反感的画面,真对孩子成长有利吗?

  童年时,就算给全世界打上马赛克,孩子长大后也躲不开生活潜藏的风险和暴击。更可怕的是,当那一刻终于到来,孩子对马赛克下的真实世界,根本无能为力。

  对于坚持践行“马赛克式成长”的父母,“阿诺心理工作室”创始人薛畅认为,父母试图屏蔽“喜悦”以外的全部负面情绪,本质上是内心焦虑、不安情绪的投射。事实上,没有其他悲哀、愤怒等多重情绪的衬托,孩子难以体验到真正的生命快乐。

  “人的快乐不局限于吃喝被满足。人需要对自己的存在感,对‘我活着’这件事有很确定感受时,才会产生自内而外的幸福感。”薛畅指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自体感,人要能感受到世界的多元丰富,体会到自己和世界的真实连接。

  薛畅说,这是人的自主性发展,不该被家长强行控制,比如孩子学走路时刻意避免他摔倒。摔跤会疼,会感到挫败、伤心,但此间所有情绪都是成长过程本身,人渴望真实,渴望控制自己,而非受别人主宰。

  成人眼中的危险,是否都该被打上“马赛克”?薛畅认为,首先,关乎生命健康的边界,家长该直接和孩子解释清楚危险的原因,不要讳莫如深;“马赛克”很大程度不取决于家长,而是孩子,“危险等级孩子自己会评估、权衡”,好奇心重或“粗线条”性格的孩子,边界范围可以建立得小一些。

  教育宜提早进行,“打马赛克”于成长无效。《黑镜》中萨拉先对性毫无了解,等她知道后,却在没安全措施情况下尝试性关系。薛畅指出,很多父母习惯逃避谈论性,可性教育须在孩子青春期前即开展,“要根据发展阶段心理特点来普及知识”。

  薛畅强调,亲子教育之路一定包含各种小冲突,纵然父母对孩子期待满满,但要接受,孩子成长一定带来挫败感,愿望可能破灭。“这时候家长提醒自己,孩子不是你生命延续,而是独立个体”。

  “马赛克式成长”,侧面折射出父母教育观里的恐惧——他们害怕失望,因而试图逃避。

  “孩子18岁以前,你为他们的独立生活做了哪些事情?有没有培养应对能力?”生活的暴击无人能躲,保护孩子,不是关进黑盒子,而是帮他们建立面对的方法。

  另外,薛畅觉得《黑镜》里萨拉母亲的悲剧,并非全然为人格的缺陷,也和家庭结构有关。“单亲家庭不是问题,家庭结构本质上取决于每一个成员之间是否有支持,各自是否拥有足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亲密关系是否稳定”。




上一篇通识教育是减小区域教育差异的源动力

下一篇中国式家庭教育:过半家庭母亲抓教育 父亲缺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